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20秋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案(全册共113页).docx

  • 资源ID:28075       资源大小:4.26MB        全文页数:14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0金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金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2020秋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案(全册共113页).docx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沈阳市和平区教育研究中心 王庆志【教材简析】听听声音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1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有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为了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认识情况和引发学生关于声音问题的思考,教科书设计了“听听周围的声音”的活动。本课为学生营造了氛围,并提供了讨论他们已有声音知识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产生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学生分析】学生对声音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他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自己也能制造出各种声音;陌生是因为他们很少去思考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也就是对声音产生的本质缺乏研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有机会探索和描述声音的特点,从而了解不同声音的本质。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梳理学生的想法,了解他们想要知道的问题,将为本单元的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四年级的学生知道音阶代表着声音高低不同的变化,也对不同节拍音乐的强弱变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学生认识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l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l 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科学探究目标l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科学态度目标l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l 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学生对于声音的原有认识,关于声音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难点:把听到的声音尝试用高、低、强、弱来进行描述。【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课前打开教室的门窗,以便上课时学生能够听到教室外面的声音或者录有各种声音的音频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标题为“我听到的声音”和“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两张班级记录表。闪烁的小星星或其他一段乐曲的音频资料及其乐谱。【教学过程】活动一:听听周围的声音1. 教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声音的过程中,请大家要保持教室安静。2.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周围的声音。(板书课题:听听声音)提出要求:你能分辨出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吗?如果教室周围的声音比较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听一听周围的声音;如果周围环境比较安静,想要学生听到的声音丰富一些,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资料,再留给学生大约2分钟的时间去思考听到的声音。3. 教师将“我听到的声音”的班级记录表出示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填写。学生先说说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再说说这个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接着对这个声音进行描述,按顺序来交流听到的声音。同时,教师出示描写声音的科学词汇,如“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并告诉学生:在描述声音的时候,这些词语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设计意图:通过“听听声音”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活动二: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1. 教师提出进一步的活动要求。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大家对声音肯定不陌生,下面就请大家回忆关于声音你已经知道的知识和你还想知道的知识,并把它们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单”中,同时还可以把你的记录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2. 学生完成记录并与同组同学进行简单交流后,教师出示“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的班级记录表。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将学生知道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和问题分别记录下来。学生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可能很简单,甚至是不准确和错误的,这时教师不必急于讲解和纠正。如果学生提出质疑,可以让他们去探讨,确定错误并得到认同的可以改正;解决不了的,可以把问题记录下来,在后面的学习中解决。有些内容本单元学完还没有解决,或者本单元没有涉及到,这就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把不断学习到的关于声音的知识补充到这张记录表里,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原来知道的声音知识是否有问题,若有问题,如何进行纠正。因此,这张记录表将成为学生不断获取新知的有力证据。学生提出的关于声音的问题,并不是本课一定要回答的,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关注了声音的哪些内容,为本单元后面对声音各个问题的研究活动做好铺垫。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他们提出的新问题补充到这张记录表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记录表中的问题解决得越多,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就越强,这也体现了本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教室。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关于声音还有哪些想要知道的知识,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声音还有哪些问题。这些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的:学生已有知识中不准确、不完整的地方,要在教学活动中去纠正;学生关注的想要知道的声音问题,设法在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解决。活动三:听一段乐曲,感受乐曲中音符的高低变化教师:我们已经探讨了这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现在我们来听一首非常熟悉的歌曲闪烁的小星星。教师出示曲谱,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哼唱,边看曲谱。需要注意的是,准备的乐曲一定是学生比较熟悉并能跟着哼唱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识别乐曲音符的同时,能感受到音高的变化。接着,让学生唱出乐曲中的音符,同时用手势比画出音符的高低(手掌向下向前伸出,随着音符的高低上下移动),并逐句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也可以让学生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乐曲中强弱变化的顺序。设计意图:乐曲靠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来抒发人们的感情,通过让学生欣赏、哼唱他们熟悉的乐曲来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全课总结: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声音是美妙的,我们将继续探索声音更多的秘密。【板书设计】听 听 声 音【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和还想了解的声音知识。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可以让学生将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和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关于声音还有哪些想要知道的问题)记录在“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中;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记录的内容,在后面全班的讨论中,也要根据各自的记录来进行汇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沈阳市和平区教育研究中心 王庆志【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2课。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通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的活动将为学生提供多种物体,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现象,使学生们有机会观察到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振动现象,从而感受到物体振动和它发出声音的关系。【学生分析】如何让物体发出声音,学生会想出很多的方法,可让他们思考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却往往会用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动作去解释,很少能关注到物体发声的本质。因此,本课要有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与描述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认识物体发声的本质振动,这是完全可以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l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探究目标l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l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科学态度目标l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l 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l 科学技术随时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难点:通过观察多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振动,并把物体发出声音和它的振动联系起来。【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几粒豆子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直接通过聚焦问题展开本课的活动: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本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用类似于“头脑风暴”的方法来展开对问题的讨论。通过“头脑风暴”了解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原有认识,并将学生们的观点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或说明,并阐明理由。设计意图:“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而学生对这一概念知之甚少。学生对“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大多是从对物体施加力量的方法考虑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纠正他们原有认识的误区,形成新的科学的、正确的认识。二、探索活动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1. 教师出示“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的实验装置,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让皮筋发出声音?(让学生尽量说出多种方法)2. 学生领取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把拉伸、按压、揉搓时橡皮筋不发出声音的状态和弹拨时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进行比较。3.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可能他们还说不出“振动”这个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此时,教师不必过早揭示“振动”这一概念。设计意图:弹拨能使橡皮筋发出声音,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现象。此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看看哪种方法能使橡皮筋发声,哪些方法不能使橡皮筋发声,并比较橡皮筋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状态,从中发现物体发声的本质。通过比较来发现事物本质是常用的认识事物的方法,通过橡皮筋发声比较,为后面观察其他几种物体发声活动提供了方法指导。活动二:继续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1. 教师出示钢尺、鼓和音叉,先介绍实验材料,再提问: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比较它们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2. 教师边讲述实验方法边演示:钢尺放在桌面的一端,要用一本硬壳书对齐桌沿压紧,轻轻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轻轻用鼓槌敲击鼓面,并可以在鼓面上放些轻的物体(教师可以发给每组几粒豆子);音叉要敲击它的上方位置,然后靠近耳朵。同时,教师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手轻轻触碰正在发声的物体,把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和不发声的状态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3.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提示和教师的实验提示开始实验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或触碰的感受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并写出观察后有什么想法。4. 学生完成上面的活动并进行记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由此产生的想法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和讨论。5. 活动完成后,提示学生将实验材料整理好后放回材料中心。设计意图:用钢尺发声需要有比较规范的操作才能达到实验效果,否则更多的是听到钢尺拍打桌面的声音,所以教师的规范演示非常必要。三、研讨1. 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并提供证据,教师提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质疑或提出不同的想法及证据,并可当场演示。学生往往得出的结论和证据比较简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比如教师可以追问: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你观察的所有物体在发声的时候都是这样吗?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让学生明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事物,用归纳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等等。这样不但让学生建立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也能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认识事物的方法。2. 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当学生确认“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之后,教师拿出一支竖笛吹一首简单的曲子(吹出声音就行),然后提问: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这里也可以让学生吹一吹竖笛,亲自感受后再进行猜测。空气振动产生声音学生不易观察,也不易理解,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形式常见的有:空气经过缝隙,比如常见的现象是风从门缝吹进来会发声,在门缝处放一个纸条就能看到纸条在振动,等等。设计意图:学生弄懂空气振动发声比较困难,不必深究,这里只要知道空气振动可以发声就可以了。四、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活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然后带领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汇报收获。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你找到了什么证据?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物体发出声音时看到的现象,记录他们的想法。活动手册使用说明:让学生边实验、边记录。用不同的方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仔细观察每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逐个记录下来。在观察了这么多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后,把有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想法,写在“我的想法”一栏中。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沈阳市和平区教育研究中心 王庆志【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3课。当一根针落到地上,当我们朗读课文时,当一架飞机急速划过长空,声音会一波一波地发送出去,就像扔一块石头到池塘里,水面会引起波纹一样,我们把这称为声波。声波看不见,但是我们的耳朵可以探测到它们,我们的大脑能将它们加工成声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尽管声音能够穿过各种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但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常态下,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声音传播如此之快,以至于在短距离内,声音对发出者与接受者来说似乎是同时发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其实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比如雷雨天,经常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是有难度的,通过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学生分析】学生对听声音已经习以为常,但却很少思考“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个问题。他们虽然已经观察到了物体发声时能产生振动的现象,但很难理解声音的振动能穿过物体(气体、固体、液体)传到耳朵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l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l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科学探究目标l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l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科学态度目标l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l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振动并发出声音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难点:通过观察收集证据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一个音叉(敲击小锤)、一个水槽(里面装有1/2的水)、1米长的铝箔条、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每两个人一个“土电话”,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拿出一面小鼓,敲击小鼓并发出声音。提问: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引导学生回忆鼓面在敲击时发生振动,产生声音。2.教师继续提问:你们都听到了刚才老师敲鼓的声音,那有没有想过鼓声是怎样到你们的耳朵里呢?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让学生对其观点进行解释,最后再把学生的想法简单记录在黑板上。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很少关注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此活动先让学生回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再引导学生去关注声音传播的问题。二、探索活动一:证明空气传播声音1.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并引出活动。同学们对鼓声是怎样到达耳朵的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看演示实验,大家边观察、边思考:怎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声音的传播跟空气有关系吗?2. 教师出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实验装置”(没有实验装置的可以让学生们观看视频资料),并简要介绍。实验过程:首先让闹钟响起来,盖上玻璃罩,学生们仍然能听到闹钟声音,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小闹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自己耳朵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传播路线图:闹铃空气玻璃空气耳朵。接下来,教师打开抽气机,学生仔细倾听闹钟声音的变化。打开进气阀,又能重新听到声音。3. 学生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确认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设计意图:在聚焦环节的讨论中,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鼓声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这一观点是认同的,但缺乏感性认识。活动二:证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1. 教师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吗?2. 实验方法: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在桌子另一端的同学轻轻抓挠桌面(或用指尖轻轻在桌面滑动,注意一定不能用手去敲击和拍打桌面,以免对听声音同学的耳朵造成损伤,也达不到实验的目的)的声音,再把耳朵离开桌面听一听,比较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教师提问:你认为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你的耳朵里吗?让学生阐述他们的理由,并确认桌面可以传播声音,并且传播声音的能力要比空气强。3.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根据教师的讲解或阅读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开始实验,并将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本课的学生活动手册中。4. 学生在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和小组交流后,整理好实验材料。活动三: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1. 教师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和固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吗?2. 实验方法:一名同学将耳朵紧贴水槽外壁,另一名同学用击打后的音叉慢慢浸入水槽的水中(音叉从水面中心放入,不能触碰到水槽壁),同时观察水面的变化。重复上面的实验,教师提问:你还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路径,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3.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根据教师的讲解或阅读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开始实验,并将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4. 学生在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和小组交流后,整理好实验材料。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二和活动三丰富学生对声音传播的认识。三、研讨问题1:当学生完成以上探索活动后,教师提问: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通过问题来展开本课的研讨活动。学生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活动记录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地描述。对于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会通过音叉振动引起水面的波动,而对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有比较形象的了解,但对于抓挠桌面引起桌面振动,并让振动传到桌面的另一侧,以及声音如何引起空气的振动这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将这些都能准确说出,在后面“土电话”活动和下一课模拟“耳膜”实验时,学生会进一步去观察和感受。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设计意图:借助问题1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振动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振动后会向周围扩散开,就会让声音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也就是声音的传播是要借助它周围的物质来进行。问题2:当学生对声音需要通过物质才能传播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让学生来解释: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其实是比较容易的。设计意图:问题2是对前面认识的应用,旨在说明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声音的。四、拓展1. 教师拿出“土电话”并指导学生玩“土电话”时,需特别强调,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在两名同学玩“土电话”的时候,同组的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两个纸杯的连接线,看看有什么发现。为了观察方便,可以在连接线中间系上些轻小的物体,如下垂的小短线等。2. 组织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师提醒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玩要有要求、玩要有目的、玩要有收获。通过玩“土电话”后谈收获、谈发现,结束本课的探究活动。设计意图:玩“土电话”研究声音传播是非常好的活动,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比对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振动。【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哪些物质。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学生在探索环节学习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媒介去听到声音,同时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记录下来。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沈阳市和平区教育研究中心 王庆志【教材简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4课。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物体就会引起物体的振动。我们耳朵中的鼓膜就是接收声音振动的“探测器”。鼓膜是一个很薄而且有弹性的组织,即使很轻的声音都可以让它产生振动。在本课,学生要用一块很薄的橡胶皮包住一个塑料杯口,制作完成一个鼓膜模型。通过观察橡胶皮的振动,来探索鼓膜的作用以及人耳是如何工作的。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深入思考观察结果,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听力和人耳的理解。【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人体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身体内部结构的认识不具体,也不全面。通过图书资料大多了解到的是结构与功能作用,但对器官是如何工作的,知道的并不多。有的学生对于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可能根本没有关注过。耳作为我们身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学生对它具有先天的熟悉感;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这些都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技能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l 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科学探究目标l 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l 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目标l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l 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耳的结构,探索人耳各部分的功能。难点:能够用建模的方法了解耳郭和耳膜的作用。【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1张“耳的结构”图片或模型、1个塑料杯、1块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皮(气球皮)、1根橡皮筋、1个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盐或细沙。教师准备:1张大的“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提出问题: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直接聚焦本课的研究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教师将学生们的观点提炼并记录在黑板上。二、探索活动一:耳的结构1. 教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或模型。要想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就要先了解人耳的结构。教师在黑板出示“耳的结构”挂图,并发给每组学生耳朵模型。2. 学生对照挂图上人耳的结构和名称再结合模型认识人耳的结构。并思考:耳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3. 学生汇报了解到的人耳的结构名称,并猜想耳的各部分具有什么功能。设计意图: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比如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名称;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对人耳结构的了解过程中去发现想要研究的问题。活动二:了解耳郭的作用1. 两人一组,一名学生用纸卷成喇叭形,放在自己的耳朵上,另一名学生在喇叭旁边发出微弱的声音。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同样的声音,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然后两名学生交换实验。2. 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实验的发现。活动三:模拟比较鼓膜的振动1. 制作鼓膜模型。将一块气球皮覆盖在杯口,并用皮筋扎紧,将气球皮的边缘向下拉,让杯口的气球皮尽量绷紧。杯口的气球皮就是模拟的鼓膜。2. 在杯口的气球皮上面放少量细沙(精盐)或纸屑。用音叉等能发声的物体,在模拟“鼓膜”上方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模拟“鼓膜”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鼓膜”的振动状态记录下来。在模拟“鼓膜”上方远近不同的位置制造同样强度的声音,观察模拟“鼓膜”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鼓膜”的振动状态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时,可以用“强”“弱”或“幅度大”“幅度小”等词语描述。3. 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试着说一说鼓膜的作用。组内一起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介绍鼓膜资料,进一步了解鼓膜在人耳听声音的过程中的作用,并完整叙述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设计意图:模型是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活动二和三就是让学生体会模型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三、研讨根据学生对耳的结构图或模型的观察以及探索活动二和三的操作展开研讨,进一步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教师提出问题:根据我们前面的研究,大家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研讨的过程中,学生对耳郭和耳膜的作用应该会结合观察实验说出他们的理解。对于耳蜗、耳神经等的作用,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形成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了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听诊器,尤其是听诊器头的薄膜结构,理解这样的结构对于帮助听诊器收集声音时起到的作用,再理解胶管和听筒在声音传播上起到的作用。设计意图:问题1是引导学生对耳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进行完整的认识,特别是我们能听到大小不同的声音时鼓膜所起的作用;问题2是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耳郭聚集声音的作用。【板书设计】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在模拟“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时,模拟“鼓膜”的振动状态。学生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在杯口的气球皮上面放少量细沙(精盐)或纸屑。用音叉等能发声的物体,在模拟“鼓膜”上方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模拟“鼓膜”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鼓膜”的振动状态记录下来。在模拟“鼓膜”上方远近不同的位置制造同样强度的声音,观察模拟“鼓膜”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鼓膜”的振动状态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时,可以用“强”“弱”或“幅度大”“幅度小”等词语描述。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沈阳市和平区教育研究中心 王庆志【教材简析】声音的强与弱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5课。在第1课“听听周围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用不同的力量拨动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探索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变化。学生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对声音将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分析】通过前4课的学习,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了解了声音的传播以及能够听到声音都与振动有关。认识了声音的本质,这就为进一步认识声音的属性音高打下了基础。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的大小也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l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也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科学探究目标l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科学态度目标l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l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不同物体在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状态的不同。难点:发现物体振动幅度与发出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1把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这个环节通过一个感受音量的小游戏来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大小。1.教师播放一段强弱不同的声音。提醒学生:当听到的声音比较小的时候,比画出一个小圆形;当听到的声音比较大的时候,比画的圆也跟着变大。2.声音的大小不同也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教师接着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并组织全班展开讨论,适当记录学生的观点。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互动活动,让学生进入到情境里,顺利过渡到后面的学习活动中。二、探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三个探究活动的内容,明确活动一、活动二和活动三的实验方法,并讲解实验的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思考: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与什么有关?实验结束后,将你的发现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活动一:拨动钢尺按照教科书中示例图的样子,将一把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一只手将钢尺的另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先轻轻拨动钢尺,听听钢尺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看看听到的声音和钢尺振动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重复实验,仔细观察,再用力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和振幅有什么关系。重复上面的实验,进行多次观察和比较,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在表格内。画一条直线,围绕一个点(按压点)上下摆动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表示振动的幅度不同。活动二:拨动橡皮筋用不同力量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大小和振动幅度的关系,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活动三:敲击鼓面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观察当鼓面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鼓面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用鼓槌敲击鼓面时,最初敲击的力量一定要轻,然后再慢慢加重,敲击的力量也要适度,否则会影响观察的效果。鼓面的振动观察起来不太容易,尤其是轻轻敲击鼓面的时候。因此,可以在鼓面上放几粒黄豆,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时,通过观察鼓面上黄豆跳动的幅度来感受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在进行这三个探究活动的实验时,教师应着重提醒学生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并及时提示学生将每个活动的发现记录在本课学生活动手册中。设计意图:学生边实验边思考是科学课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三、研讨问题1: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引导学生交流研讨。这一问题在学生充分的观察实验基础上比较容易发现和得出总结,重点是让学生去解释“振动的幅度”这个概念。设计意图:在下一课学生们将要研究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将成为学生理解的关键。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音量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资料,或教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课堂笔记的记录。问题2:举出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的例子时,学生很容易将某物体发出声音的强弱与它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设计意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观察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振动。这个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将它与物体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板书设计】声音的强与弱强振动幅度大弱振动幅度小【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用不同的方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物体的振动幅度情况。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分别让不同的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在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振动幅度的不同,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在表格内。用文字记录时,可以用“幅度大”“幅度小”“剧烈”“不剧烈”等词语描述;用示意图记录时,可以用横线上下摆动的角度表示。声音的高与低教学设计沈阳市和平区教育研究中心 王庆志【教材简析】声音的高与低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6课。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本课学生将探索声音的另一个重要属性音高。敲击铝片琴和吹口琴都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观察,学生可以猜测到音高可能跟物体的长短、薄厚有关。学生再利用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进一步发现物体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的秘密。【学生分析】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关注物体的振动及其幅度大小,这些是本课研究声音音高的基础,学生也会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振动的快慢上来。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提高确立不同变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发现、整理分析产生新发现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l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科学探究目标l 通过描述钢尺伸出桌外的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学生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l 通过分析柱形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起来,提高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科学态度目标l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l 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难点:学会用柱形图的方法将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发现事物的规律。【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每个小组1个铝片琴、1把口琴、1把钢尺(或塑料尺)、1本厚的硬皮书、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先准备一种乐器(如竖笛),再进行讲解。教师:现在,我试着让这个乐器发出声音。当你觉得听到的声音高的时候,就把身体站高;当你觉得听到的声音低的时候,就把身体降低。教师讲解后,师生开始互动活动。设计意图:在学习的情境中,通过生动形象的互动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高低。教师继续提问:声音有高有低,那么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呢?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物体如何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有认识。二、探索活动一: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铝片琴,让学生先敲击铝片琴上的铝片,听一听铝片琴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然后仔细观察铝片琴上的铝片,看看能不能发现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活动二:吹口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口琴,让学生吹奏口琴,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打开口琴的外罩,观察口琴的簧片,思考声音的高低和簧片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通过上面两个活动,学生会初步认识到: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与物体的长短、薄厚等方面有关系,这些知识为后面研究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做了一定的铺垫,特别是能帮助学生预测钢尺发出声音部分的长短与发出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活动三:让钢尺发出高低

注意事项

本文(2020秋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案(全册共113页).docx)为本站会员(备课啦)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