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师教学用书(2020春全册电子教参).pdf

  • 资源ID:18970       资源大小:8.44MB        全文页数:12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30金币 【人民币3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金币 【人民币3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师教学用书(2020春全册电子教参).pdf

科学教材设计理念1教师教学用书使用说明2本册教学课时分配建议表6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1第2单元水29第3单元空气56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79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10911.以学生的发展为教材编写的宗旨。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一致。以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如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对自然的好奇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要素,构建大科学观统领下的主题单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2.以科学世界观作为整册教材的组织线索。这些线索包括对科学本体的应有认知和对自然界的应有认知,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有原因的。落实到一年级教材,其上册四个单元的线索是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以及科技与生活的关系;下册四个单元的线索是世界是物质的。3.强化对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的指导。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工程设计的步骤与要领是科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为此,在每册教材的后面设有专门的“专项学习”,将有关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含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指导系统化和显性化,在保证过程完整的基础上,将探究和设计要素按年级有所侧重,又螺旋上升地加以编排。4.设计专门针对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STEM单元。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英文缩写,是当下炙手可热的跨学科项目学习模式。与主要指向概念理解及运用的主题单元不同的是,STEM主要指向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5.强调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学习资源的全配套。教材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有探究性学习,有探究性游戏,有科学DIY,有种植和饲养,还有观察与阅读这些学习活动有趣、有效、易做。为配合学习活动,教材配套了供学生观看的高清视频,供学生动手做的学具材料和供学生记录、课外拓展用的活动手册。全新的网站还将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6.重视科技史的学习。为了有助于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有助于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认识,教材在主题单元中渗透科技史内容,在专项学习中有专题介绍,在每个年级教材的最后一面,还特别对科技史作概略的梳理,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呈现。科学教材设计理念2教师教学用书使用说明从不同角度说明本单元设计的理由。从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说明选择本主题的理由。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说明选择该主题的理由。说明本单元各课的组成及课与课之间的关系。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每一课教学目标的抽象,旨在为每一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提供概括性的目标指向,以促进大概念和思维品质的形成。从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年段目标及课程内容中的具体条目角度说明选择本主题的理由。3本课的主要活动组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以结构图的形式展示每一课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希望学生达到的发展水平。提示教师关注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每课课时及总课时的建议。4红底文字:回答教材中的提问。蓝底文字:解释教材中文字和图片的意思。指导使用并提供参考答案。5说明本活动的设计意图,给教师以具体的教学指导和建议,并提醒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注意的问题。提供本单元必要的相关知识背景。6本册教学课时分配建议表单元序号单元名称课题名称课时建议1.石头1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2.玩泥巴13.沙子与黏土14.水是什么样的1第2单元水5.玩转小水轮16.盐和糖哪儿去了17.找空气1第3单元空气8.这里面有空气吗19.空气是什么样的110.形形色色的动物1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11.多姿多彩的植物112.动物人1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总课时:1461一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岩石和土壤是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和土壤,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一年级学生还难以建立岩石、土壤的科学概念,更无法理解岩石圈的概念。本单元的设计,基于一年级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石头”和“泥土”,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石头、泥土,以及颗粒更小的沙子和黏土的外形特征,通过操作这些材料,丰富对岩石、土壤的感性认识。本单元力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玩石头、玩泥巴的机会,在玩中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斑纹、质地等方面的特征。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对物体进行分类,以及就各自的发现进行交流、分享,这些活动对于促进思考、发展科学思维来说非常重要。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2“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这是课程标准所指明的,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的主要概念之一。对儿童来说,土壤、岩石概念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单元所设计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中对土壤和岩石的第一次接触,意在从感性、具象的层面为学生创设认识不同颗粒大小的岩石特征的机会,为土壤、土壤圈以及岩石、岩石圈概念的发展打下基础。低年级也是儿童学习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如形状、颜色、轻重、软硬、表面粗糙程度等)的关键时期,本单元的学习将给学生一个调动多感官观察物体的机会,引导学生认识石头、沙子、黏土的特征及其多样性。同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会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技能,发展好奇心、合作分享等科学态度。3.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本单元的设计,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认识石头、沙子和黏土的特征,了解它们的用途。第一课石头,指导学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教会学生借助气泡图开展结构性观察,通过分类活动发现石头的共同特征。第二课玩泥巴,通过采集泥土、筛泥土,引导学生发现泥土中含有不同的成分,泥土有颗粒大小、粗细的不同,细的泥土可以用来做泥塑、烧陶器。第三课沙子与黏土,指导学生识别沙子和黏土,比较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征,探究沙子和黏土渗水性的不同。本单元三课在总体上呈现并列关系,石头、泥土以及泥土中的沙子和黏土都是岩石,只是它们的颗粒大小不同。第二课和第三课又构成总分关系,沙子和黏土都可以从泥土中得到,先发现它们可以共存一处,再将它们分开,研究各自的特点,比较不同之处。世界是物质的一、石头与泥土二、水三、空气四、动物与植物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3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单元活动框架知道石头和泥土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石头、沙子和黏土的特征。喜欢玩石头、玩泥巴,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1.3按照一个特征给石头分类,进一步认识石头的特征。1.4读图,举例说出石头有哪些用途。2.3动手做一个泥塑,感受泥的特点,知道泥土可以用来烧制陶器。1.2观察石头,会从多个方面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3.1识别沙子和黏土,知道怎么得到沙子和黏土。1.1讨论哪里有石头,意识到石头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质。3.2观察与比较干沙子和干黏土,会描述它们的特征。2.1交流玩泥巴的经历,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质。3.3做沙子和黏土渗水实验,能描述并解释看到的现象。2.2用筛子筛出适合做泥塑的土,知道泥土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3.4读图,举例说出沙子和黏土有哪些用途。3.沙子与黏土1.石头2.玩泥巴一、石头与泥土4序号课题课时1石头12玩泥巴13沙子与黏土1总课时3四课时建议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5第1课石头1.教学内容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石头,认识它们的特征。教材按照总体个别总体的逻辑结构设计学习活动,依次是:在生活中发现石头(总体),观察并描述石头(个别)的特征,按照某一个特征给石头(总体)分类,进而讨论石头的用途。第一个活动,通过讨论哪里有石头,交流玩石头的经历,发现在我们周围很多地方都有石头,石头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第二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细致地观察一块石头,借助气泡图,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表面等各个方面,比较完整地描述石头的特征。第三个活动,按照此前认识的特征中的一个,给一堆石头分类,在分类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石头的特征。第四个活动,通过阅读图片,讨论石头的用途,意识到石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需要指出的是,本课并不出现“岩石”这一概念,而是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落脚在儿童更能接受的“石头”。通过玩石头,观察和描述石头的特征,这些有益的经验,能够为孩子们在中、高年级学习岩石的概念打下基础。2.教学目标观察石头,会从多个方面描述石头的特征。会按照某一个特征给一堆石头分类,进一步认识石头的特征。意识到石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举例说出石头的用途。对石头和研究石头的活动感兴趣,乐于分享发现。3.重点与难点重点:对石头的特征作结构性观察和描述。难点: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石头的特征。4.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1)具有多种特征的一套石头(1015块)。(2)托盘、放大镜(可选)。五教师课本65.教材提示山脚下、小河边、草地上大自然中处处能见到石头。石头还被用来做成公园里的假山、盆栽、盆景里的装饰物。石头可以用来拼有趣的图案,打水漂,还可以用来玩“跳房子”的游戏,在石头上画美丽的图案,等等。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7这个气泡图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和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它提示学生从哪些方面观察石头,以及应该怎样描述石头的特征。学生将自己的石头放在气泡图中间,就可以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观察和描述石头的样子了。石头的每一个特征都可以作为分类的标准,用它来给石头分类,但是每次只能按石头的一个特征来分类。8石头可以用来造房子、建桥梁、铺路、做雕塑等等,还可以加工成项链、手镯等工艺品。原始人将石头加工成各种工具。他们利用这些工具捕杀猎物、剥兽皮、切兽肉等。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96.活动手册提示本课教学不涉及石头的具体名称,编号可作为每块石头的临时标识,便于学生观察和描述。教学中,此图可放大作为学习单使用,让学生把石头摆放在相应的图框内。107.教学活动说明活动内容设计意图、教学建议、注意事项可利用资源活动一:交流在哪里见到过石头,用石头玩过哪些游戏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在哪里见到过石头,用石头玩过什么游戏,逐步聚焦到本课的研究话题上。教学建议: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玩石头的经历,哪怕只是捡起小石子扔进水塘里。教学中,注意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描述逐步聚焦到石头的形态上,如,你还记不记得你看到的石头是什么样子的?电子教材中的相关视频活动二:捡一块石头,仔细观察并描述它的样子设计意图:学生对石头并不陌生,但不一定就一块石头展开过仔细观察;他们也许能说出石头的某个特征,但不一定能针对一块石头从各个方面描述其特征。本活动设计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结构性观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气泡图的帮助下,有顺序地、从多个方面观察和描述石头的特征。教学建议:可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怎样观察石头,说一说这块石头是什么样的,再进行方法指导。对观察与描述的方法指导,主要借助气泡图进行。教学中,可以按照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顺序进行。先从具体的例子入手,看看别人是怎么描述石头的;再抽象到特征的层面:说“黄色”,其实就是说石头的“颜色”,以此类推;最后回到自己的石头上,在多个特征上逐一观察并描述自己的石头,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建议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由组长组织,将一块石头放在图中央的大圈中,向观察者提问:它是什么颜色的?它有什么斑纹?请观察者一一作答。可先组织学生在组内互相说,准备好了再进行全班交流。注意事项: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石头,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提供帮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图形卡、颜色卡、词汇卡等作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把他们观察到的石头特征描述出来。学生活动手册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11活动内容设计意图、教学建议、注意事项可利用资源活动三:给石头分类,说说你是怎么分的设计意图:“石头”这个词既可以指石头的个体,也可以指总体。按照某一个特征将一堆石头分类,给学生创造了在比较中进一步观察和描述石头特征的机会,从而促进了他们对石头的认识。教学建议:在学生面前呈现一堆石头,启发他们思考:当我们研究一堆石头的时候,首先要给它们分分类。先问学生,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石头的特征的,启发学生想到按石头的某一个特征来分类。如果学生能够按照一个特征给石头分类,可以继续鼓励学生选择另一个特征,再次给石头分类。一个进阶学习的机会是,引导学生利用分类的结果获得新的发现,如,你发现这一堆石头中什么颜色的最多?什么形状的最多?等等。注意事项:要提醒学生一次只能按照一个特征给一堆石头分类。分类时,可以把一堆石头一分为二,学生也常常会分成三份、四份,不必限定学生怎么分,只要学生明确分类的标准即可。学具箱里的配套学具学生活动手册活动四:讨论石头有哪些用途设计意图:这里给学生提供一组石头用途的图片,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石头还有哪些用途,让学生意识到石头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建议:启发学生想一想生产和生活的场景,哪里用到了石头?想的时候可以分衣、食、住、行等领域,也可以分家里、学校、公园等不同场景。提示学生,石头本身的特征是利用石头时的首要考虑。如艺术家善于借助石头在形状、纹理上的特征来创作美丽的图案,把石头加工成艺术品。电子教材中介绍石头用途的图片及视频12第2课玩泥巴1.教学内容本课凸显了一个“玩”字,带着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教材编写上,按照任务驱动的思路,从“玩泥巴”的需要出发,设计并安排活动,分别是:挖泥土的活动(取材),筛泥土的活动(选材),和泥、捏泥的活动(制作),泥塑烧制的资料学习或操作活动(再加工)。第一个活动,通过读图,调动学生玩泥巴的经验,交流是怎么玩泥巴的;因为要在课堂上玩泥巴,所以需要学生提前在花圃、农田等处挖一些泥土备用。第二个活动,针对做泥塑这个任务,带着学生一步步地选出适合的泥土。首先要拣出不是泥土的东西,再把大的土块捻碎,接下来就是用筛子筛,得到细细的泥土。学生在活动中会发现,泥土中混杂着许多东西,而组成泥土的物质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第三个活动,就是用此前筛得的泥土加水和成泥,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随后通过阅读图片和观看视频,知道泥塑可以烧制出陶器。2.教学目标能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通过筛泥土的活动,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杂着各种物体,泥土是由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通过做泥塑的活动,感受泥的特点。3.重点与难点重点:在玩中感受泥土的特点。难点:学习用泥土做一个泥塑物品。4.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1)用于采集泥土的小铲子和塑料盒。(2)泥土,培养皿,白色托盘(用于接取筛得的泥土)。(3)筛孔由大到小的三种规格的筛子。(4)用于和泥的容器。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135.教材提示泥土加水可以堆小山、搓小球、捏小动物,等等。14这里提供的是自然界里的泥土,确保里面有各种“原生态”的土壤成分,而不要用精选的泥土。这是三种规格的筛子,筛孔从大到小。这里说的“细”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要细到什么程度,只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建议。先用筛孔最大的筛子,再用筛孔中等的,最后用筛孔最小的。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15泥塑与陶器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物品,从用料到制作工艺都有区别。但是若简单地从制作流程上看,泥塑可以看成是陶器的雏形。先用泥塑的形式做出模型,再经过复杂的工艺处理和高温烧制,就制成了陶器。166.活动手册提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可多选,可扩充。筛孔大颗粒细筛孔中颗粒粗筛孔小颗粒中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177.教学活动说明活动内容设计意图、教学建议、注意事项可利用资源活动一:小朋友交流是怎么玩泥巴的设计意图:交流自己是怎么玩泥巴的,不仅可以调动玩泥巴的经验,也可以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为后续活动做好铺垫。教学建议:通过呈现一些玩泥巴的图片引出话题。鼓励学生说自己玩泥巴的经历,分享玩泥巴的经验。提前准备一些用泥巴捏成的泥塑作品,供学生观赏,激发学生也来捏一个泥塑作品的愿望。课前布置学生在花圃、农田等处采集一些泥土,带到课堂上来。学具箱里的配套学具学生活动手册活动二:筛泥土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简单的分离泥土、筛选泥土的操作活动。通过分拣采集来的土壤,将观察目标聚焦于颗粒大小不同的泥土上。再通过筛泥土,发现泥土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教学建议:活动之初就要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了筛泥土而筛泥土,是为了得到适合做泥塑的土。组织学生讨论,如果要做一个泥塑的话,直接取自花圃中的泥土还不符合的要求,因此要做一些加工。先做分拣泥土的活动,也就是拣出不是泥土的东西,让学生说说他们都在泥土中拣出了哪些东西。在教学生筛选泥土前,可以先给学生看适合做泥塑的细细的泥土,讨论如何得到这些泥土,从而引出筛子。将筛孔大小不同的三种筛子都呈现给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然后问学生,你认为先用哪个筛子,后用哪个筛子,从而确定,先用筛孔大的筛子筛,再依次用筛孔小的筛子。注意事项: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直接用筛孔最小的筛子筛泥土就可以得到细细的泥土,这里要提醒他们注意,如果泥土没有进行初步筛选,大的颗粒很多,会堵住小的筛孔。这里并不涉及这些颗粒的具体名称,而是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在经验层面建立土壤颗粒大小的概念。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泥土,而不要只顾着动手操作。电子教材中筛泥土的演示实验视频学具箱里的配套学具学生活动手册18活动内容设计意图、教学建议、注意事项可利用资源活动三:把筛出的土加水和成泥,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设计意图:干的泥土加水能和成泥,泥会表现出与干的泥土截然不同的特点。关于这一点,直接告诉学生没有意义,而要让他们去做做看。本活动就是通过做泥塑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泥的特点。同时,通过资料介绍,使学生知道泥塑经过烧制可以变成陶器。教学建议: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做一个泥塑,而不只是看一看泥塑作品,或者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而已。从顺序上看,首先是将筛得的细土加水和成泥;其次是用和成的泥来捏成型。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次与泥土的亲密接触,这可能是他们迄今为止的第一次,这种真实的感受对学生成长很重要。学生通过真实的活动,来体会“拣、筛、和、捏泥”这些词的意义,这也是科学学习与语文学习的不同之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机会。让学生通过阅读或实验,了解泥塑可以烧制成陶器。注意事项:提前准备一些比较细的泥土,掺到学生自己筛出的泥土中,用来做泥塑。泥塑经过烧制可以变成陶器,这一点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不用真的去烧制。电子教材中的相关视频学具箱里的配套学具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19第3课沙子与黏土1.教学内容沙子、黏土与石头一样,都属于岩石,都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本课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这两种重要的物质,观察与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教材编写上,延续石头一课的思路,按照总体个别总体的逻辑结构来设计学习活动,依次是:在生活中找到沙子和黏土(总体),观察并描述沙子和黏土(个别)的特征,再讨论沙子和黏土(总体)的用途。第一个活动,采集一些沙子和黏土。沙子比较好得到,黏土可以用筛选的方法得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学会识别沙子和黏土。第二个活动,通过观察干沙子和干黏土,比较二者有什么不同,知道可以从颗粒大小、细腻还是粗糙、沾不沾手等方面来描述和区别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点。第三个活动,做沙子和黏土渗水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从沙子和黏土颗粒大小的角度,描述并解释看到的现象。第四个活动,通过读图,讨论沙子和黏土的用途,知道它们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2.教学目标能够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学会描述并区别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征。能够描述沙子和黏土渗水现象的不同,并试着作出解释。能够举例说出沙子和黏土的用途。3.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描述并比较沙子和黏土的特征。难点:做沙子和黏土渗水的实验并试着解释所看到的现象。4.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1)干沙子和干黏土若干。(2)用于筛取黏土的器材:广口瓶、铝箔、皮筋、针和培养皿。(3)用于做渗水实验的器材:过滤杯、烧杯、水。205.教材提示在沙滩上、沙坑里有沙子;在建筑工地能见到沙堆;在泥土中也能见到沙子。黏土是有黏性的、颗粒极小的泥土。这里选用的是经过筛选的比较细的泥土,可以从上节课做泥塑的泥土中取材。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21干沙子的特点:颗粒大、不沾手、粗糙干黏土的特点:颗粒小、沾手、细腻用放大镜看一看:发现颗粒大小不同。用手指按一按:发现黏性不同。用手指捻一捻:感觉粗糙程度不同。22水会从过滤杯底的小洞漏下去,滴在烧杯里。装沙子的过滤杯渗水速度快,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多;装黏土的过滤杯渗水速度慢,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少。沙子颗粒大,颗粒间的空隙也大,水更容易从空隙中渗透过去;黏土颗粒小,颗粒间的空隙也小,水不容易渗透。沙雕瓷器沙画泥人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236.活动手册提示硬、软;硌手、不硌手;糙糙的、粉粉的等。根据实验现象,画出烧杯中水的多少,也可画出水渗下去时的状态。247.教学活动说明活动内容设计意图、教学建议、注意事项可利用资源活动一:识别沙子和黏土设计意图:观察沙子和黏土,首先要教会学生识别这两种物质,这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相比沙子而言,黏土并不常见,因此本活动介绍了一种通过“筛”来获得黏土的简易方法,让学生知道黏土是极细的泥土颗粒。教学建议:教师提出话题:沙子和黏土也是我们身边经常能看到的东西,你认识它们吗?让学生说说他们在哪里见过沙子,是怎么玩沙子的。问学生知不知道什么是黏土,了解他们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一种获得黏土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上节课用到的“筛”的方法,把筛得细细的泥土再用极细的针扎的孔来筛,从这些细孔里筛出来的就是黏土。条件允许的话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做一做筛取黏土的实验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直观经验。注意事项:本课并不要求一年级学生建立沙子和黏土的概念,同样是说“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这里的重点在于识别,让学生指出“这就是沙子”“这就是黏土”。电子教材中巧取黏土的演示实验视频学具箱里的配套学具活动二:比较干沙子和干黏土的不同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按一按、捻一捻等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并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沙子和黏土的特征。教学建议:为学生提供数量相当的干沙子和干黏土各一份,提问:干沙子和干黏土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要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看一看、按一按、捻一捻的方法要适当指导。在黑板上出示一些用于描述干沙子和干黏土特点的词语,提示学生在描述干沙子和干黏土不同点的时候可以用这些词语,当然也可以用自己想到的别的词语。注意事项:教材中提供的“词汇卡”可供学生在描述沙子和黏土时选用,但不能仅限于此,对学生造成束缚。应该鼓励学生用想出的新词来描述沙子和黏土。学具箱里的配套学具学生活动手册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25活动内容设计意图、教学建议、注意事项可利用资源提供的沙子要粗一些,避免与黏土差别不大。一年级学生观察和描述的水平都非常有限,教师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切勿操之过急。提醒学生不可以尝沙子和黏土,也要注意不被迷住眼睛。活动三:慢慢往沙子和黏土里倒水,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简单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这两种物质的渗水现象有什么不同。这个活动并不需要上升到对两种物质渗水性、保水性等性质的认识,而是基于此前对沙子和黏土外部特征的认识,描述现象并猜想为什么会这样。教学建议:鉴于一年级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建议教师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方法提前组装好器材,学生只负责将两杯清水分别倒入沙子和黏土中。实验前,教师要将做法交代清楚。特别要提醒学生,为了公平,要同时向沙子和黏土中倒水,之后仔细观察,不能再动实验器材。注意事项:这是一个对比实验,要控制好变量。相同条件是同样大小的杯子,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沙子和黏土;不同条件是一个杯中装沙子,一个杯中装黏土。电子教材中比较沙子和黏土渗水现象的演示实验视频学具箱里的配套学具学生活动手册活动四:猜猜它们是用什么做的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介绍日常生活中沙子和黏土的典型用途,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它们不仅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质,也是我们的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教学建议:结合图片、视频,介绍沙子和黏土的几种用途。启发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沙子和黏土。提示学生可以按照生活的领域来说,如衣、食、住、行,也可以按照场景的不同来列举。电子教材中表现沙子和黏土用途的图片和视频26六参考资料地球圈层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内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石头石头,一般指由大岩体遇外力而脱落下来的小型岩体,多依附于大岩体表面,一般成块状或椭圆形,外表有的粗糙,有的光滑,质地坚固、脆硬。可用来制造石器,采集石矿。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石头来生火。石头一般由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组成。沙子沙或作砂,是颗粒物质的一种。沙为自然出现,被分割得很细小的岩石,其尺度为0.06252毫米。颗粒大小在此尺度内的单一粒子称为沙粒。地质学下一个更小的尺度分类为泥,其颗粒大小为0.0040.0625毫米。下一个较大的尺度分类则为砾,其颗粒大小为264毫米。用手指搓揉沙子时会有沙沙的感觉(泥则会有粉末的感觉)。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沙子会被风或水堆积成海滩、沙丘、沙洲及其他种类的地形,也会借由搬运作用传播到各地。在大部分的沙漠里,沙子是其土地的主要组成成分。黏土黏土,俗作粘土,是有黏性的泥土,一般指颗粒小于2微米且可塑的多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混合体。除了铝外,黏土还包含少量镁、铁、钠、钾和钙等元素。黏土一般由硅酸盐矿物在地球表面风化后形成。但是有些成岩作用也会产生黏土,在这些过程中黏土的出现可以作为成岩作用进展的指示。泥土本单元所用的“泥土”的概念其实就是指土壤,确切地说,是指土壤中属于岩石物质的部分,当然不包含土壤中的腐殖质。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27土壤是由岩石经风化作用和成土作用形成的。也可以说,土壤就是被风化的基岩的微粒,其中包含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等,表现为小石头、沙子和黏土的混合物,这里的混合物就是我们说的泥土。本单元涉及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图旨在表明石头和泥土(包括小石头、沙子和黏土)在岩石圈层中所处的位置,以便教师在整体上把握它们之间的关联。从岩石机械风化(物理作用)的角度看,石头、沙子和黏土是颗粒大小不同的岩石,它们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碎块石头细粒泥土(土壤)腐殖质、空气、水等石砾小石头沙粒沙子粉粒黏粒黏土组成包括就是风化破碎风化破碎+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指人们以石头作为工具使用的时代,这时因为科技不发达,人们只能用石头制造简单的工具。随着时代的推进,人们对石器的研制也在不断改进。石器时代大致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石器由各种不同的石头做成。例如,燧石和角岩被削尖(或切成薄片)用来作为切东西的工具或武器,而玄武岩和沙岩则被用来制成石制磨具,比如手摇磨。木材、骨、贝壳、鹿角和其他的材料也被广泛地使用。在石器时代的后期,黏土等材质也被用来制成陶器。石器时代包含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第一次科技的大范围传播,以及人类从东非萨瓦纳地区向世界其他地区的扩张。随着农业、畜牧以及冶铜技术的发展,石器时代结束了。这段时期被称作史前时期,因为人类还没有开始书写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中国古代陶器的制造我国陶器的制造和使用大致始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将具有可塑性的黏土用水湿润,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形后,28在阴凉通风处风干,干燥后在8001000高温下用火烧造而成的坚固的制品,就是陶器。陶器的制作过程大体分为三步,即选土、成形和烧结。制陶首先是选择陶土。一般具有较好黏性的土即可做陶。黏土广泛分布于各地,黄土地区河漫滩上冲积而来的黄土黏度适中,直接可以制陶,在黄河流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许多陶器用的就是这种陶土。如果黏土的颗粒大小不均,通常要先进行淘洗,除去太大的颗粒。对于质地太细的黏土,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裂开,需加入羼和料(通常是沙砾、植物茎叶、稻壳等)。制陶成形,最早的方法是手捏,然后发展为泥条盘筑法,即把泥土先搓成条,然后自下而上一层层盘筑起来,再将里外抹平。有时也将坯泥做成一个个圆圈,再把圆圈叠起来,称之为圈筑法。用这两种方法制成的器形不可能规整,器壁上常留有指纹。后来人们又发明了陶轮来修整陶坯。把泥料放在陶轮之上,凭借着转动的力量,以捻拉的方式使它成形。从出土的陶器来分析,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轮制又分为快轮和慢轮两种。轮制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古代制陶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制陶的最关键一步也是最后一步,就是烧结。烧结的温度对陶器质量影响很大。我国新石器时代最常见的烧结方法是陶窑烧制。陶窑分为横穴和竖穴两种,其中横穴陶窑的火膛在窑室前面,火经火道直接到达放置陶坯的窑室;竖穴陶窑的火膛在窑室下面,有几条火道通往窑室,要烧制的陶坯放在窑箅上。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发展,工艺随之不断改进,人们开始对陶器加以装饰美化。为了追求美观与实用,人们用赭、红、黑、白等色绘制陶器,诞生了纹饰美观、色泽鲜艳的彩陶。在新石器时代的古陶大家族中有红陶、黑陶、灰陶、白陶等,每一种器物都古朴美观,充满着艺术的审美和生活的情趣。多姿多彩的中国古陶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无限惊叹!29第2单元水一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水是地球上最为常见也十分重要的物质,构成了地球的一个圈层。引导学生认识水,也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水的经验,对于水的重要性也有一定认识,但是大多比较零散,还不太能用科学语言来描述。本单元的设计,继续定位在“观察与描述”,通过比较等方法,促进细微观察,用实验看到的现象说明自己的观点,用科学的词汇与学生头脑中对水的朦胧认识相对接,用气泡图帮助归纳整理,最终形成对水的特征较为完整的认识。本单元是一个整合性的主题,立足于有趣的游戏,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征及溶解现象。同时又涉及技术与工程领域,即在观察生活中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作小水轮,尝试探究和解决问题。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303.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低年段要求。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2.2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18.3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水是什么样的玩转小水轮盐和糖哪儿去了。第一课和第三课从科学概念层面入手,着力于帮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从概念建构上看,呈递进关系,帮助学生对水的认识一步步从具体走向概括,从零散走向完整,从而促进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初步认识。第二课则从工程技术层面入手,针对第一课习得的科学知识“水可以流动,流动的水有力量”,让学生通过动手做,体会技术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快捷。而本单元有了以工程技术为主旨的第二课的加入,使得单元的主题性更加明显,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简单串联。世界是物质的一、石头与泥土二、水三、空气四、动物与植物第2单元水31二单元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并描述水的特征。制作小水轮,探究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通过观察把物质放入水里的现象,知道溶解是怎么一回事。与同学共同完成观察、实验等活动,体验动手做的乐趣。三单元活动框架1.2用各种感官观察并辨认哪一杯是水,描述水的基本特征。1.1说一说生活中哪里需要用到水。1.3观察不同形状瓶中水的形状,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1.4用手接一接水,在手背上滴水,感知水具有流动性。2.1制作小水轮,能够利用不同的方法让小水轮转起来。2.2做“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起来”的活动,并探究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快。2.3了解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及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3.3了解生活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3.2用静置观察、过滤等方法,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变化,认识到面粉很难溶解在水中。3.1观察并比较盐、红糖、沙子放入水中后发生的变化,认识溶解现象。1.水是什么样的3.盐和糖哪儿去了2.玩转小水轮二、水32四课时建议序号课题课时1水是什么样的12玩转小水轮13盐和糖哪儿去了1总课时3第2单元水33五教师课本第4课水是什么样的1.教学内容水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质,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一个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单元学习主题,激发学习的欲望。第二个活动是找一找哪一杯是水,找到水并不难,但它不是唯一目的,重要的是要通过分析找到水的过程,启发学生用词语正确描述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并用气泡图的方法整理中心词,同时巩固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第三个活动是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感知水没有固定的形状。第四个活动是用手接水,在手背上滴水,形象认识水的流动。后两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对水的特征的认识。气泡图是一种简单的网状图,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心词(水的特征)作出联想,有条理地记录他们已经观察到的或者了解到的内容。我们要重视这种表述方式,把学生对水的特征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科学方法的层次。2.教学目标熟练运用各种感官辨认哪一杯是水,说出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等。通过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通过用手接水,在手背上滴水,知道水可以流动。学会用气泡图呈现对水的特征的认识。3.重点与难点重点:熟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说出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等特征及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难点:用科学的词汇对水的特征进行描述,用气泡图的方式加以呈现。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白醋、水、牛奶、白糖水各一杯,尝味棒。学生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瓶子、滴管、装有水的烧杯。345.教材提示洗菜做饭浇花洗衣服刷牙洗脸第2单元水35用眼睛看:牛奶是白色的,且不透明,可以排除。用鼻子闻:白醋有酸酸的气味,可以排除。用舌头尝:糖水有甜甜的味道,可以排除。气泡图的中心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倒入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就呈现什么形状。36“用手接一接水”是初步感知水的流动;“在手背

注意事项

本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师教学用书(2020春全册电子教参).pdf)为本站会员(备课啦)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