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鲁教版(六三学制)化学教师教学用书9年级下册电子教参.pdf

  • 资源ID:24985       资源大小:40.91MB        全文页数:24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40金币 【人民币4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0金币 【人民币4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鲁教版(六三学制)化学教师教学用书9年级下册电子教参.pdf

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YIWUJIAOYUJIAOKESHUHUAXUEJIAOXUEZHIDAOSHUJIUNIANJIXIACE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教学指导书九年级下册化学教学指导书编写组编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济南市纬一路321号)山东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发行济南华东彩印有限公司印装开本:787毫米1092毫米116印张:15.5字数:258千定价:28.00元ISBN978-7-5328-7177-32013年1月第1版2020年1月第3版2020年1月第8次印刷著作权所有请勿擅用本书制作各类出版物违者必究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化学教学指导书.九年级.下册化学教学指导书编写组编.3版.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20.1ISBN978-7-5328-7177-3.化.化.中学化学课-初中-教学参考资料.G633.8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51053号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1前言教科书作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不仅仅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信息资源,更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工具与手段。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科书,其内容主要是通过纯文本的方式,向学生直接呈现化学事实、概念和原理,教科书被看作是学科知识的浓缩和反映,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和依据。教师的任务就是去教教科书,教学活动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记住和理解了教科书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改革,不仅重视教科书作为信息资源的功能,更强调教科书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科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范例和素材。教科书不仅向学生呈现知识内容,还向学生呈现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应是教科书内容的简单传授者,而应成为教科书的开发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实际,以教科书所提供的范例为素材,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科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学指导书作为教师教学的参考和依据,必须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帮助培养教师创造性开发和使用教科书的意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学指导书的编写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要使教师真正理解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特点,切实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节、每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引导教师对教科书的内容及其编排体系进行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教学活动,而不是生硬地告诉教师应该怎么去教。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在编写教学指导书时力图通过下述各个栏目内容和功能的解释,使教师理解教科书编写的意图,并在教学策略方面给予提示和引导。教学指导书在每一单元的开始主要设置以下栏目:(1)单元目标从整体上使教师理解和把握本单元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2)单元简介主要介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思路。要说明本单元的基本观念、核心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概念以及为使学生理解这些观念和概念而选择的探究活动及其编排设计。(3)单元教学计划以表格的形式简要说明本单元各节的教学课时数、核心概念、主要探究活动,仅供教师教学时参考。教学指导书在每一节主要设置以下栏目:(1)教学目标参照课程标准,陈述本节的教学目标,使教师知道通过本节教学应该使学生获得什么,以及应评价什么。(2)起点分析在分析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应具备的知识、方法、情感等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参考性建议,如教学起点如何定位,如何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测等。(3)典型内容教育价值分析通过对每节教材中具有重要育人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使教师明确教科书中所列内容作为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凝聚了前人的智慧,饱含科学的思想,对后人探索未知世界、应对未来社会极具启发意义。教师应站在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高度充分利用相关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促进学生发展。(4)教学建议教学建议一般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进行分析和指导,启发教师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设计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教学建议根据教科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活动与实验分析:对“活动天地”“实验探究”等栏目的设计意图、实施要求、可能结果等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指导意见。图表分析:分析教材中各种图表的设计目的,以及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表获得有关信息。学生的错误观念分析:针对学生在学习有关内容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观念、模糊认识以及易混淆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交流共享、在线测试、长话短说等栏目的思路分析以及参考答案等。(5)信息链接针对教材内容补充提供相关知识和信息,开阔思路、拓宽视野。(6)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本节的教学案例,供教学时参考。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使用,本书的编写采取了缩印教科书的方式,将教科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3书内容和教学指导性建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内容分析突出重点、简明扼要,重视通过问题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切实解决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开发和使用教科书的能力。本书由卢巍主编,参加编写的有(按章节顺序):崔素芳、姜承彬、卢巍、孙志学、石秀竹、丛祥滋、齐玉和、王媛、徐迎春、李洪波、王立群、毕晓琳、李琳、梁艳红、李颖华等。书中的教学案例由徐迎春、薛永清、刘素雁、张利平、李发启、丛丽芹、孙娟、刘淑萍等提供。全书最后由卢巍统稿并定稿。本书的编写参考和引用了许多专家、教师的论著,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的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广大的教师在使用中及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编者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到实验室去: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5122031391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第二节海水“晒盐”第三节海水“制碱”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52637786第九单元金属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节钢铁的锈蚀与防护到实验室去:探究金属的性质106118129139目录Contents50104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第十单元化学与健康第一节食物中的有机物第二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第三节远离有毒物质160173180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第三节化学与农业生产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192202213220158190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1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单元目标1.认识酸和碱的性质,知道酸碱的腐蚀性,理解物质酸碱性的微观实质;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2.通过实验探究酸和碱的性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3.通过认识酸和碱的通性,领会观察、对比、分类、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4.通过列举酸和碱的主要用途,了解物质的酸碱性对人体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认识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单元简介酸和碱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主题二身边的化学物质生活中的常见化学物质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中的主要内容。在前面,本书已经介绍了课标中5个一级主题中的14个二级主题:一是“科学探究”里有关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基本实验技能、基础学生实验;二是“身边的化学物质”里的“水与常见的溶液、我们周围的空气”;三是“物质构成的奥秘”里的“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和“物质组成的表示”;四是“物质的化学变化”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和“质量守恒定律”;五是“化学与社会发展”里“化学与能源1第一节酸及其性质你一定知道食醋的味道,也一定用过洗衣粉。事实上,在生活中你已经接触了许多酸和碱。无论是在化学世界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酸和碱都是两类广泛存在而又非常重要的物质。什么样的物质是酸,什么样的物质是碱?酸和碱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酸碱中和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学习了本单元的内容之后,你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7.1酸及其性质常见的酸酸的化学性质7.2碱及其性质常见的碱碱的化学性质第七单元7.3溶液的酸碱性如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怎样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物质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7.4酸碱中和反应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应用到实验室去: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常见的酸和碱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2和资源的利用”。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水及溶液、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等代表性物质,并以这些代表性物质为载体,分别从宏观组成、微观构成和符号表征三个领域,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学习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学习这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初步认识了学化学知识及做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意识到认识事物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定性到定量、由低级到高级,认识到要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如观察、实验、运用证据、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科学解释。二是初步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包括物质组成的元素观、物质构成的微粒观、物质世界的变化观、化学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分类观、化学的计量观等等。三是初步领悟到化学科学与其他科学的不同点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即认识物质时,要由宏观物质联想到微观结构,要由微观结构抽象到化学符号(运用化学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化学变化)。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系统地认识最具代表性的两大类化合物酸和碱。本单元内容经典、系统、逻辑性强、密切联系实际、实验操作简单,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一是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二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三是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基于此,本单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注重把酸和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探究活动)和发展化学基本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融为一体。本单元的知识线索为H+和OH-。其目的一是为了突出组成和结构决定性质和变化;二是为了发展化学基本观念,包括微粒观、变化观、分类观等。即用微观构成和变化的观念认识酸和碱的组成、性质(比课标的要求高一点)。本单元知识按照其内在逻辑分为三部分:一是酸和碱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二是如何识别酸和碱,如何检验物质的酸碱性及其强弱程度,三是酸和碱的应用。在认识酸和碱时,教材不再过分地追求如何给酸、碱下一个既严格、实际上又僵化、且有阶段性的定义,也不追求认识更多的具体的酸和碱,特别是不过分地追求不同的酸和碱性质上的差异。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将来学生把酸和碱的定义及酸和碱的具体知识都忘记了,在他的头脑中仍然会留下有关酸和碱最本质、最核心、最重要的知识,即:酸的性质、变化和用途,实质上就是H+的性质、变化和用途;碱的性质、变化和用途,实质上就是OH-的性质、变化和用途。科学方法是本单元三条线索之一,也是重要学习内容。科学方法的内容属性和特点不同于化学知识和技能,往往内隐在具体化学知识和探究活动中。本单元涉及的科学方法主要有:(1)发现和提出问题环节:观察、表述;(2)建立假设环节:猜想、推理,构建假说;(3)收集证据环节: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对比实验、测量与记录、数据处理与图表化;(4)获得结论环节:概括与分类、比较与对比、归纳与演绎、模型化;(5)交流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3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评价环节:反思与交流等。科学探究既是本单元重要的教学内容,又是学习酸碱知识最重要的方式。本单元分别设计了5个“实验探究”、5个“活动天地”和一个学生实验。其中酸、碱性质的探究实验以及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这些探究活动包含了科学探究过程中一些基本要素,目的是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巩固基本实验技能。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是本单元重要的教学目标,酸和碱的知识是发展化学基本观念最生动、最典型的素材,在初中化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主要是借助某种物质(如水、氧气、二氧化碳)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如在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方面,学生已经知道:任何物质都是由微观离子构成的,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离子发生有效相互作用;物质是可变的,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决定用途,化学变化是有规律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分类认识。在本单元中,主要是借助组成、结构和性质相似的一类物质(酸或碱)来发展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虽然不同的酸(或碱)的组成和结构不完全相同,但因为组成和结构相似,所以变化相似:酸溶液中都有氢离子,是氢离子决定酸的通性及变化规律;碱溶液中都有氢氧根离子,是氢氧根离子决定碱的通性及变化规律。虽然酸类(或碱类)物质种类繁多,结构和性质有差异,但因组成、结构和性质相似,所以可以分类认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初中化学不要求从酸碱基本理论的高度来认识酸和碱,但是,因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高了酸和碱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尤其是本单元涉及到的一些重要化学基本观念(如变化观、微粒观、分类观等)主要与化学的概念和理论性内容有关,所以,本单元实际上是将酸碱电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暗线)来揭示酸碱的组成、结构和通性方面的规律。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重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要淡化酸、碱、盐、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即不要死抠概念,重在理解概念的内涵,重在应用。二是重视化学基本观念教育。要重视知识与观念的融合,注重发展学生的基本观念。一种思路是借助学生已有的化学基本观念统领酸和碱知识的学习,另一种思路是在学习和应用酸碱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发展和深化化学基本观念,特别是微粒观、变化观、分类观、化学的价值观。三是要加强科学方法教育。要重视酸碱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融合,注重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要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酸碱知识、运用科学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要使学生认识到概括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是重要的思维方式。本单元主要是采用概括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的方式认识酸和碱,通过酸碱知识的学习,要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分类、概括、归纳、演绎的思维特点和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要突出酸和碱的通性与化学变化规律。从初中化学是基于代表物学习的角度看,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4与之前学习的水、氧气、二氧化碳等具体代表物比较,本单元明显提高了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从本质和规律上认识酸、碱的通性,不要过于关注具体某种酸或碱的某条性质与变化,也不必学习更多的具体的酸和碱,特别是不需要学习一些不常见、不常用、复杂的酸和碱。要发挥化学方程式在描述酸和碱的共性与化学变化规律方面的优势,可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物质与能量等多角度表征酸和碱的化学共性与化学变化规律。另外,还要从学生熟识的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与酸、碱有关的问题,要重视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融合,注重酸碱知识的应用。本单元设置“到实验室去”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一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如使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二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三是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四是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单元教学计划节次教学时数主要知识点探究活动第一节1酸的概念与组成特点;盐酸和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酸的通性及微观实质;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腐蚀性;酸溶液的稀释方法。盐酸的化学性质。第二节1碱的概念与组成特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碱的通性及微观实质;碱的腐蚀性。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第三节1溶液的酸碱性及检验方法;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及检测方法;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1.酸碱指示剂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2.测定溶液的pH。第四节1中和反应及其实质;中和反应的应用。1.酸和碱能否发生化学反应;2.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到实验室去1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5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节酸及其性质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记住它们的主要物理性质;通过实验,能认识到浓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初步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2.通过探究盐酸和硫酸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了解酸的通性,能认识到酸的性质实质就是的H+的性质。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3.通过实验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信息。4.通过学习酸与某些化合物的反应,能从形式上认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5.通过比较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学习概括、分类、演绎等科学思维方式。起点分析学生对酸并不陌生,经常能接触到酸雨、醋酸、柠檬酸、乳酸、酸奶等名词,也知道许多物质有酸味,如食醋、果酸饮料、水果等。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又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称作碳酸。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特点,这些学生并不清楚,也急于了解更多有关酸的知识,这既是本节知识的线索,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起点。在教学开始,首先要充分探察学生的已知、未知和想知,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酸类物质的兴趣,另一方面寻找到学生认知发展的起点,这样能够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酸的世界”。典型内容教育价值分析本节的重点是酸类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化学性质与变化规律。无论是从初中化学科学素养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化学科学本身,酸(碱)都是最重要的代表性物质。本节典型内容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酸(碱)是物质结构理论(课标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的基础性物质。在所有的离子中,氢离子是最简单、最小、也是最重要的离子,氢氧根离子是最简单、最重要的“原子集团”离子。以酸和碱为核心发生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形式上是复分解反应或置换反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另外,有关酸的内容是为高中打基础的重要内容,在高中化学将要学到的化学键理论中,酸氢氯酸、硫酸是通过共价键构成的最典型的共价化合物;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是通过离子键构成的最典型的离子化合物。第二:酸是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规律(课标中“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的最典型的物质。酸(碱)是人类认识较早、较深入的化合物,是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最具代表性的物质,也是以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为主要形式,以离子反应为本质特征的无机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6化合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基础性物质。例如:本节中涉及到的金属和酸之间的反应,本质上是氢离子和金属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这是从微观角度认识酸的性质及变化的经典例证。另外,在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从无机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角度看,酸和碱是支撑电解质溶液理论的代表性物质。无论是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还是酸碱电子理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都是最关键离子。溶液中各种离子反应与化学平衡原理,包括电离平衡、沉淀平衡,几乎离不开酸和碱,因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无论能否进行到底,几乎都离不开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特别是水的电离平衡与离子积更是少不了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第三:酸的通性与变化,是学习科学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最重要的知识素材。本节涉及到的科学方法主要有概括与分类、比较与对比、归纳与演绎。分类认识酸(碱)是初中化学分类认识物质最经典的案例。在认识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时,根据酸都有酸味、溶于水时都能产生氢离子,从而得出酸是一类组成与结构相似的物质。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形成“组成和结构相似,性质就相似”的认识,这在酸(碱)类物质中体现得最为充分、教育价值最突出,也是第一次运用到这一观念。例如:在酸的化学性质中,首先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盐酸的化学性质与变化,紧接着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依据酸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运用演绎的思维方式,根据酸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得出硫酸也具有与盐酸相似的性质与变化。第四:酸的知识是训练学生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的典型素材,也是训练学生实验技能的典型素材。与旧课程比较,新课程适当弱化元素化合物知识,表现在课标及教材中就是具体的物质明显减少,特别是与酸碱盐有关的化合物明显减少。这样做,虽然有利于突出核心内容,但不利于教学中支撑观念的建构、固化重要技能,特别是不利于符号表征技能的学习。本节涉及到的有关酸、碱、盐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是训练学生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宝贵素材。教学建议这里采取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方式引入本节学习主题。首先是用学生熟识的生活常识“很多物质有酸味”来创设情境,然后采用“描述性定义”的方式给出酸的概念,最后直接告诉学生,酸类物质具有相似的组成和性质,酸在水中都能产生共同的离子氢离子(H+),并且在引言文字旁边配一幅图:含酸的物质(柠檬)、氢离子微观模型和符号汇集在一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一方面是有意识地弱化酸的定义(概念),不希望学生过多地去纠缠酸的定义,因为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育,如何表述概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概念的内涵,况且在不同的酸碱理论中,酸的定义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教材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了酸类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微观本质,为下面认识具体的酸奠定理论基础。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再举出一些有酸味水果的例子,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水果中都有酸味?”这样不仅能充分运用学生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7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2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节酸及其性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接触一些有酸味的物质,如食醋、西红柿和柠檬汁等。化学家研究了这些物质,发现它们都含有一类组成和性质相似的化合物,称之为酸。酸溶于水后都能解离出相同的阳离子氢离子(H+)。一、常见的酸闻气味的方法活动天地7-1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阅读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内容,并观察浓盐酸和浓硫酸的颜色和状态。分别打开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瓶塞,你观察到什么现象?闻一闻它们是否有气味?注意:1.酸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小心,避免沾到皮肤或衣物上。2.闻气味时不可凑近瓶口,要小心地打开瓶塞,用手在瓶口处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将观察、阅读、思考的结果填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质质量分数打开瓶塞时的现象其他浓盐酸浓硫酸H+这里是学生第一次认识氢离子及H+这个符号。教学时,可通过运用模型法,模拟氢原子失去电子,形象直观地给学生呈现H+,让学生深刻认识H+这个符号及表示的化学意义。如果前面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建议教师在此强调:酸都是能电离的物质(有的物质不能电离),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有其独特性全部是H+,酸的酸味正是通过H+刺激舌头上的味蕾表现出来的。至于酸具体是如何电离的就不能再深究了。由于初中化学不宜系统、深入研究酸的组成和结构,而像盐酸、硫酸、碳酸等重要的酸的组成又是后续认识酸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在引出酸的概念后,可集中列举几种酸的名称和化学式,借助名称和化学式,让学生初步认识酸在水中产生氢离子是因为其组成中都含有氢元素(但不需要深究这些氢离子产生的微观过程)。采取比较法,同时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既省时间又便于学生了解它们的异同点。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等多种途径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同时教师务必要强调两种浓酸的腐蚀性,特别是浓硫酸,在学生具备安全常识、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带上防护眼镜后方可做实验。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83第一节酸及其性质实验探究7-1浓盐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这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少量杂质而略带黄色。浓盐酸有强烈的腐蚀性。纯净的浓硫酸是没有颜色、黏稠、油状的液体,不容易挥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时应十分小心。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往往要根据实际需要,稀释浓盐酸或浓硫酸来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或稀硫酸。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除盐酸和硫酸外,常见的酸还有硝酸(HNO3)、醋酸(CH3COOH)和碳酸(H2CO3)等。二、酸的化学性质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利用下列物质(经老师同意后可以增加其他物质),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镁条、生锈铁钉、碳酸钠、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1.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然后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并记录现象。操作取少量稀盐酸,滴入石蕊试液取少量稀盐酸,滴入酚酞试液现象2.向分别盛有镁条、碳酸钠(Na2CO3)粉末、生锈铁钉、硝酸银(AgNO3)溶液、氯化钡(BaCl2)溶液的5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稀盐酸,观察并记录现象。稀释浓硫酸不断搅拌浓硫酸水工业盐酸的黄色主要是由于Fe3+存在引起的,因工业生产盐酸时,氯气和氢气是在铁制管口燃烧的。工业常用的浓硫酸浓度为98.3%,密度为1.84gmL,沸点为338。在旧课程的教科书中,一般是强调: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先用干净的抹布拭去,再用水冲洗,原因是考虑浓硫酸稀释放热。实际上,只要开大水龙头不断冲洗,热量不会积累;相反,如果浓硫酸不尽快洗去,会很快渗透到肌肉及至骨胳中,造成难以治愈的创伤。此处建议教师安排一个演示实验,并向学生说明稀释浓硫酸时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探究活动来认识酸的化学性质,有利于深化学生对酸的通性的认识。实验中涉及到的物质品种多,大部分物质又是第一次接触,组成和性质又各不相同,建议在教学时控制好节奏,适当介绍有关物质的组成(化学式)特点。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9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4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物质镁条碳酸钠粉末生锈铁钉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加入稀盐酸后的现象实验证明:盐酸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金属镁、碳酸钠、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Fe2O3)、硝酸银溶液都能在常温下与盐酸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Mg+2HClMgCl2+H2Na2CO3+2HCl2NaCl+H2O+CO2Fe2O3+6HCl2FeCl3+3H2O(氯化铁)AgNO3+HClAgCl+HNO3除锈后的铁钉能继续与盐酸反应:Fe+2HClFeCl2+H2(氯化亚铁)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发生反应。像Na2CO3、BaCl2、MgCl2、NaCl、FeCl3等均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化学上把这类化合物称为盐。活动天地7-2硫酸与盐酸性质的比较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与镁条、碳酸钠粉末和生锈的铁钉反应,你会观察到哪些现象?1.请你试着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请你帮助他们总结一下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盐酸与硝酸银之间发生的反应,形式上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这类化学反应叫作复分解反应。在认识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适当提高教学要求。可从微观和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多角度来认识盐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分析盐酸中的氢离子(H+)分别跟什么原子或原子团结合了,反应后转入到什么产物中去了。例如:盐酸跟镁的反应,可从镁原子和氢离子得失电子的角度分析反应的实质,以使学生加深对盐酸的性质和反应规律的理解,但不要所有的反应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盐酸的化学变化时,先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物的组成以及实验现象,推断反应的产物,然后再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写出化学方程式。通过对具体性质与变化的学习,最好能使学生意识到盐酸的化学性质实质上是由H+决定的。复分解反应只是从形式上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分类依据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而不是从本质上、从物质的性质角度对反应进行分类。教学时,一是可把复分解反应纳入到基本反应类型中,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可用例证法适当地初步介绍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在给出盐的概念后,可将盐纳入到物质的分类体系中,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盐的组成特点及所属类别。此活动的功能是通过问题深化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酸是否有共性”作出推理,这给教师的教学留下了较大的弹性和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栏目,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并尽量外显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说出推理(演绎)的依据,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引发争辩,促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酸的通性。在总结出酸的通性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探究一类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归纳、演绎等科学思维方法。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105第一节酸及其性质为什么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那是因为它们在溶于水时,都解离出了共同的阳离子氢离子,正是由于氢离子的存在,导致它们具有以下相似的化学性质,称作酸的通性。(1)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2)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3)能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4)能与部分盐反应,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盐。当然,由于不同的酸溶于水时解离出的酸根阴离子不同,其性质也存在差异。例如,硫酸能与氯化钡(BaCl2)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BaSO4)沉淀,而盐酸不能。BaCl2+H2SO4BaSO4+2HCl酸的这些性质,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见酸的主要用途名称主要用途浓硫酸70%以上用于生产化肥,其余用于农药、炸药、医药、染料及冶金、石油化工、轻工、纺织等生产领域浓盐酸制药、作除锈剂等浓硝酸生产化肥、炸药、染料、医药、橡胶、塑料及冶金、化工等领域长话短说1.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H+),因此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2.盐酸、硫酸等是重要的酸,具有广泛的用途。3.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作复分解反应。可以告诉学生:酸具有广泛的用途,硫酸的年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化学化工与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引导学生将酸的某些用途与所学的酸的性质对应起来,进一步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11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6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挑战自我1.请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用“”和“”标示。a.浓硫酸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b.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H+)()2.下列图示是物质X溶于水发生解离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能说明X是一种酸的为()。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碳酸钙和盐酸(2)氧化铁和稀硫酸(3)镁和稀硫酸(4)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4.根据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性质,推测在实验室中应如何保存浓盐酸和浓硫酸。5.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由什么原因决定的?同属于酸,盐酸与氯化钡不发生反应,而硫酸则会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这又是为什么?A.C.B.D.H+SO42-Na+H+Ac-Ba2+OH-A+B-XXXXOH-1.a.b.c.2.B3.(略)4.浓盐酸:用棕色玻璃瓶密封保存在阴凉处;浓硫酸:用玻璃瓶密封保存。5.(略)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12第二节碱及其性质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记住它们的主要物理性质;通过实验,能认识到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具有强烈的腐蚀性。2.通过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了解碱的通性,能认识到碱的性质实质就是OH-的性质。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3.通过实验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信息。4.通过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学习概括、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起点分析学生对“碱”也不陌生,也知道肥皂等碱性物质有滑腻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酚酞试液遇到氢氧化钠变红。但是,碱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碱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特点,这些学生并不清楚,也急于了解更多有关碱的知识,这既是本节知识的线索,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起点。在教学开始,首先要充分探察学生的已知、未知和想知,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碱类物质的兴趣,另一方面当寻找到学生认知发展的起点,学生能够非常自然地进入“碱的世界”。典型内容教育价值分析本节的重点是碱类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化学性质与变化规律。与酸类物质相似,组成与结构决定性质与变化,在碱类物质中体现得也很充分。有了前一节“酸及其性质”的探究学习体验,本节内容再次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本节是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为代表物,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探究碱的通性,进一步领会探究一类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化学基本观念,进一步体会如何分类认识物质。由于初中阶段不可能要求学生学习更多的碱,所以在分类认识碱时,仍主要是基于代表物的学习。但认识碱类物质与认识单一物质的教学要求不同:一是分类认识碱主要是突出碱的通性,在认识碱的通性的基础上适当认识特性;二是认识与探究方式也存在差异,分类认识碱,主要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教学要求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停留在某种具体的碱上。本节内容仍然注重渗透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以及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13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7第二节碱及其性质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各取适量固体氢氧化钠(NaOH)和氢氧化钙,分别放入小烧杯中。完成下列实验: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

注意事项

本文(鲁教版(六三学制)化学教师教学用书9年级下册电子教参.pdf)为本站会员(备课啦)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