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共158页).docx

  • 资源ID:32472       资源大小:285.83KB        全文页数:19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60金币 【人民币6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0金币 【人民币6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共158页).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共158页)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教案.doc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花之歌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灯光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竹节人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故宫博物院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桥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穷人教案.doc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教案.doc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青山不老教案.doc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 三黑和土地教案.doc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doc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月光曲教案.doc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京剧趣谈教案.docx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少年闰土教案.doc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教案.doc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doc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doc草原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3.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4.通过替换、比较等方法体会语言的简约之美。5.通过欣赏图片、诵读,想象等方法走入文本的情境,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3.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4.体会民族团结之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1.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播放草原风光课件)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着一望无际的草原。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小丘线条柔和、颜色碧绿。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的描述走进草原去看个究竟吧。(板书课题,全班齐读)2.介绍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1966年),字舍予, 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2.出示词语,学生认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勾勒 境界 洒脱 鞭子 疾驰 彩虹 马蹄 豆腐 拘束 羞涩 摔跤 襟飘带舞3.指导书写生字。(如:涩)4.理解重点词语。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用线条描画出轮廓。回味:在回忆中细细体会。疾驰:飞快地奔跑。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呈现: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 指名朗读,理清脉络。(1)思考: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内告别草原。)(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3)按第一种分法,分段并概括各段段意。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四、研读课文,加深感悟1.研读第一部分,体会草原美。师:老舍先生到过草原吗?你从哪里知道?比较句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师:老舍先生说:“一字末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逗号,一个停顿,写出了老舍先生第一次到草原的事实。2.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美在哪里?请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画出描写天空、天底下、小丘、羊群的句子。读一读:这些句子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想象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学生在小组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巡视。4.学生汇报。(1)感悟交流“天空美”。学生交流,师随交流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想一想,“更可爱”的原因是什么?“那么那么”能换成“非常、很”等词语吗?(意思不变,但情感表达得没有原来强烈了)(2)感悟交流“天底下”。生交流,师随交流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抓住“一碧千里”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联系上文体会“并不茫茫”。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3)感悟交流“小丘美”。学生交流,师随交流出示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理解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渲染”就是用颜色来涂抹画面,而勾勒就是我们用笔进行描边,勾画一层轮廓。)师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师: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勾勒”指划出轮廓,用于描写草原的话说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无边无际的,辽阔的,所以用“渲染”这个词更恰当。)师: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美极了,也让我们来体会着读一读吧!诵读句子,读出小丘的美。(4)感悟交流“羊群美”。学生交流,师随交流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句子中“绣”字用得巧妙,妙在哪里?你能想象出来吗?师:一个“绣”字写出了羊群在草原上的流动之美,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比喻非常生动形象。再次出示句子:“这次,我来到了草原。”当我们领略了草原的羊群、小丘、天空之美后,再读这句话,我们读出了什么?师:这一句不仅写出了老舍先生是第一次到草原,更写出老舍先生的欣喜、愉悦之情。3.感悟作者的感受。师:当老舍先生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呢?诵读描写老舍先生情感的句子。句子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1)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2)假如你置身于这广袤的草原上,(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画面)你最想做什么呢?请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个句子中。这种境界,既,又 。句子2: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2)这样写,说明了什么?五、学习写法刚才,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呢?(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六、课文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七、布置作业1.背诵第一段。2.抄写本课词语。八、板书设计1.草原天空 更可爱小丘 像中国画 景色美丽如画羊群 绣上大花第2课时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草原的美景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去过草原的人都这样说:(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风儿阵阵,草浪滚滚,像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洁白的蒙古包,星星点点,像海洋中的白帆,它们正乘风破浪,向着更美好的未来!) 2、同学们,是谁写下了这诗意般的草原童话?是勤劳的草原人民写下的,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草原人民。二、研读课文,情感升华1.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3讲读第1层课文。(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4讲读第2层。(1)指名学生读第2层。(2)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3)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二)研读课文第三、四、五部分。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2读后讨论交流。(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哪些地方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4)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课文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三、总结全文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2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社员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3.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古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古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布置作业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完成课后练习题。五、板书设计景美: 天空 小丘 羊群1.草原人美:热情好客、会心感人丁香结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3.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教学重难点1、 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2、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3、 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结”的能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1、 新课导入1.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长青。试着再举出几例。今天我们来学习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2.作者介绍: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3.出示词语,学生认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2)颜色:紫色、白色;(3)气味:淡淡的优雅的甜香。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灵动优雅 洁白无瑕 可爱芬芳)2、朗读课文4-6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本义:丁香花蕾上,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知识链接:品读梨花思考象征意义(纯情)3、作者多年赏花,为何今年突然明白丁香结内涵?雨后赏花的触动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4、作者对丁香结持什么态度?(从容、豁达、积极)古人对丁香结也有自己感悟,品读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体会古人对丁香结理解。代赠二首(奇一)唐代: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问)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此处丁香结有何寓意? 楼上玉梯 芭蕉不展 丁香结;欲望还休 孤寂无聊;女子与恋人不能相会的愁绪 摊破浣溪沙【五代】: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1.“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青鸟不传云外信)2.“恨”传达出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处丁香结有何内涵?没有故人音信相思之愁郁结不散的相思之愁同样是丁香结,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古人更多的是借丁香结抒发愁怨之情,而作者笔下的丁香结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正如作者所说,人生中的问题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让我们学习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直面人生中的一件一件不顺心的事,这样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有滋有味。三、作业设计背诵李商隐的代增二首(其一)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阅读语文读本中的野草。板书设计 2.丁香结 城里城外丁香花茂盛 姿态、种类斗室外的白丁香 照耀文思和梦想丁香结的说法 盘花扣 解、愁第2课时一、作业检测1、检查背诵2、李商隐的“同向春风各自愁”的“愁”体现在哪些景物上?玉梯横绝 月如钩 芭蕉不展 丁香结 3、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愁” 连绵不断,哪句诗能体现出来?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二、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探”“窥”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丁香花可爱的情态。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问题)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特点?想象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丁香的美丽、高洁、愁怨在雨中形神毕现。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 3、那十字小百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照耀”一词写出花白如雪,似有光辉晕出。写出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和慰藉,启发作者的文思,使她浮想联翩,思如泉涌。4.“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避免重复,使行文富于变化。修辞手法上:积雪是借喻 (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莹白是借代 (借用事物特征来代替事物本身)三、作业设计体会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选择一种你熟悉的花,写一个小片段,100字左右。友情提示:选择自己真正观察过的,例如:紫藤萝、荷花、迎春花、梨花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泊烟渚”、“夜行”、“忽见”等词语。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4.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的情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1. 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2. 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诗人生平简介。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2.释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3.介绍作者: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一)指导读诗,整体感知1. 师范读全诗。2自由读诗,注意读音及断句。3.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4.男女生读,全班齐读。(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 出示自学提示:(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2.检查自学。(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诗句意思。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泊:划船靠岸。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野旷:野,野外。旷,空旷。天低树:天比树还低。(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前两行诗句的意思:“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我”的心头。后两行诗句的意思: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近。)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这些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全班齐读。)2.师: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3.师: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4.师: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寂寞之愁、思乡之愁。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罢罢罢,还是看这里, 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让我们来读读下面的诗句。(大屏幕出示生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四、作业设计背诵宿建德江。板书设计宿建德江孟浩然孤独、沧桑、凄凉思乡之愁、寂寞之愁第2课时1、 复习提示1. 指名背诵宿建德江。2. 全班一起背诵。2、 语言导入,理解词题1.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2.诗人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三、感知雨骤,探索大意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2.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3.再指名读。(出示诗的节奏)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4.教师范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范读,生想象画面)5.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 出示自学提示:(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前两行诗句的意思: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的落入船中。后两行诗句的意思: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望湖楼下, 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五、品词读句,联景悟境师: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视学生的回答交流各句。)1.“黑云翻墨未遮山”师: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学生发言。)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个别读、男生读、齐读。)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2.“白雨跳珠乱入船”(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2)播放“骤雨”的课件。3. “卷地风来忽吹散”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大作。)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4.“望湖楼下水如天”“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播放背景音乐)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六、回归整体、背诵全诗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七、作业设计1.背诵古诗。2.改写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云、雨 、风、天和水 美丽雨景第3课时1、 语言导入,理解词题 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3.作者简介: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课件展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提出朗读要求,好吗?请看屏幕: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节奏。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3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预设:有些字音读不准,要多读几遍。如“山”“枝”强调读翘舌音;“明”“清”“鸣”强调读后鼻音。句中的停顿要掌握好,重点指导朗读:稻花香里|说丰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4要想读得更有韵味,平仄读得要有区别。知道平仄怎样读吗?导读:平就是第一、二声,读得长一点轻一点,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一点重一点,这样才有美的韵味。请孩子们再自由地朗读,读出韵味来。5 抽生读,再指导。师生合作读。三、借助注释,理解词意1. 出示自学提示:(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词。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词的意思。上阕的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下阕的意思是: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四、想像画面,境中悟情1师:孩子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只是青蛙在说吗?还会有谁在说?师:是呀,词人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感受着田野的一派生机,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孩子们,你们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了词中所描绘的意境。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月夜!一个勃勃生机的田野!2师: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4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么看见了?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让他惊喜的是什么?师:带着这份惊喜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个发现让词人倍感惊喜,这份惊喜让这次夜行乐趣横生。孩子们,你们的声音中透出一股喜悦,体会到了词人的愉快感受。五、联系生活,内化情感1你还知道辛弃疾的哪些田园词?能读给大家听听吗?2从“路转溪桥忽见”,你感受到什么?你生活中有过这类情况吗?说一说。由此你想到了哪句诗?师:大声读出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将充满光明与希望。3课文小结:在你们人生的路上,时常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的惊喜,你们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起辛弃疾的这句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读音韵解词意入词境悟词情 花之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哲理。3.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感受花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花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2.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3.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哲理。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是啊!一朵朵娇艳美丽的鲜花,带给我们的是美的享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感受花的美好,花的灵性吧。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3.介绍作者。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指名分自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共158页).docx)为本站会员(sakes)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