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21.大自然的声音 教案.docx

  • 资源ID:32599       资源大小:87.28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20金币 【人民币2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人民币2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21.大自然的声音 教案.docx

第七单元21大自然的声音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字。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了解课文的结构和描写方法(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难点:让学生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说说有什么新的发现。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各种风声、水声、动物叫声的录音。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一、情境导入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这些声音。(播放大自然的音乐) 2.听完后交流: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大自然的声音有多么美妙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2.检查读生词。3.出示一组词语: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淙淙潺潺哗啦啦唧哩哩(这是一组什么词?联系课文说说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拟声词?) 4.自主记、写生字。(1)学生齐读13个生字。(2)怎样记住这13个生字伙伴的样子呢?自由地和同座说一说,记一记吧。(3)你记住哪个字就说哪个字。(学生说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4)指导书写“敲”字。(5)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5.在分析课文前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从课题上看,这是一篇有关介绍什么的文章?(大自然的声音) 6.课文中有一句话和课题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是哪个句子把它画下来。出示句子: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7.小结:一句话概括了全文所有的内容,又放在课文的开头,单独成一段,我们把这样的段落称总起段,它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也就是说全文的每一个自然段都是围绕它写的,它也叫全文的中心句。三理清课文顺序,了解文章结构1.课文围绕第一自然段写了大自然中哪些美妙的声音呢?默读课文2至4自然段寻找答案。交流板书:风水动物2.你们画的这些声音在每个自然段的什么位置?(每个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 3.把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画下来,连起来读一读,看看它们和第一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4.师介绍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是先总后分。四、课堂小结本课文章结构严谨,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作为文章的总起。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用拟人的手法介绍风、水、动物。在第二自然段侧重用对比的写法,把微风与狂风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写得细腻、生动。第三自然段运用了顶针句式。第四自然段则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充分展示声音的魅力。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走进大自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第2课时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交了一个新朋友大自然,他的家族里有好多无师自通的音乐家和歌手。今天,他想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齐读课题) 2.不过,大自然说,要去参加音乐会,听那美妙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出示词卡)认识他们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分小组开火车读词语。二、入境想象,美读感悟教师过渡:我们跟着大自然出发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看看你找到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书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上记号) 师:你们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说出“风、水、动物”的声音,教师相机板书) 1.关于风的声音(大胆想象,美读悟妙) (1)师:那让我们先去听听风之曲吧!“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你们听(2)播放手风琴变奏曲,教师根据节奏的变换范读相关句子,让学生在音乐的变换中体会微风和狂风带给人不同感受的对比。(3)出示相关句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4)指名美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时注意微风的轻柔读得轻、缓;狂风的雄伟读得急、猛;感受风声的美妙)再指名23人有感情地朗读。(5)读得真好,让我们聆听了音乐会的风之曲。(6)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微风”部分,男生读“狂风”部分),教师适时用手势划出朗读的节奏和声音的高低起伏。(7)教师引读,学生接读:正因为这样,所以,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8)教师小结:真是一位可与贝多芬媲美的音乐家呀!既会演奏舒缓的小夜曲,又能合奏出雄浑的交响曲,让我们发现大自然的风声原来如此美妙。2.关于水的声音(直观感知,美读悟趣) 过渡:还有谁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书上找一找,自己读一读。(1)指名生回答,为什么这样说呢?出示相关句子: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声音多好听啊!连水也能演奏,真是趣事,像这些描写事物声音的词,它有个名字叫“象声词”。想象一下,小雨滴落在不同的地方还会发出什么声音?你能不能也说几个?(劈劈啪啪) 同学们说的这些词所描绘的声音真像。如果把它们补充到课文中来,小雨滴这敲敲打打的音乐会,也是生动有趣、热闹非凡啊!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读,指导读好“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的不同音效。(2)指名生说:小雨滴不仅会演奏,还会唱歌。出示相关句子: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指名学生读。是什么让小小的雨滴拥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唱出“大合唱”?一滴小雨滴能做到吗?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水之乐曲的美妙。想象小雨滴“汇聚”起来,从小溪河流大海的美妙经历。(体会不同水声的特点) 出示填空:当小雨滴________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________,河流________,大海________。从________,唱到________。指名学生填空。二、入境想象,美读感悟(续)师生小组合作朗读。1组读小溪,2组读河流,3、4组读大海,老师读最后一句话。(从体会“淙淙、潺潺、哗啦啦”感受水声变化的美妙) (3)小雨滴又会演奏,又会唱歌,可真了不起!让咱们一起随着小雨滴的伴奏一起唱歌吧!(全班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4)你们喜欢这个自然段吗?喜欢就试着背一背吧!(5)学生试背指名当堂背诵想背的一起背。3.关于动物的声音(角色体验,美读悟乐) (1)教师导语:听到了风之曲水之歌,动物们也不甘示弱,来到音乐会上一展歌喉。(2)谁想当这些小动物,来演一演。学生模仿出相应动物的叫声。大自然中,还会有哪些动物的叫声?看谁敢挑战难关,说说像课文中这样的词,学着叫一叫。(3)情境互动。师:小鸟(小虫、蝈蝈),你在唱什么呀?出示句子:“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教师范读句子。(4)指名读,同座轮读,小组赛读。(5)看来,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有歌声,快乐无处不在。全班一起齐读第4自然段。三、激情朗读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真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感受。这样吧,让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静心聆听这场天籁之声的音乐会。全班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四、想象拓展,课外延伸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把你有趣的发现写下来吧。21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美妙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21.大自然的声音 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苹果熟了)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