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21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案含教学反思全册154页).doc

  • 资源ID:42304       资源大小:562.47KB        全文页数:15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120金币 【人民币12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0金币 【人民币12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2021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案含教学反思全册154页).doc

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全册154页)目录:准备单元 蒸发的快慢第一单元 冰淇淋冷藏箱1 热传递2 热的传递方式3 材料与保温4 结构与保温5 制作冷藏箱第二单元 人体司令部1 感官、大脑与认知2 保护感官3 人体司令部4 脑的保健第三单元 健康成长1 我的健康体检表2 生活习惯与健康3 生活环境与健康4 我是小小安全员第四单元 地壳1 火山喷发2 地球的结构3 地壳中的岩石4 地壳运动5 应对地质灾害第五单元 小小机械师1 工具的妙用2 杠杆3 滑轮4 轮轴5 斜面反思单元 日心说的先驱准备单元蒸发的快慢教学设计【教学分析】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聚焦“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 些”这一问题,然后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学生随后通过设计实验、搜集证据,得出相关结论,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提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蒸发是一种分离混合物质的方法。(2)基于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对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 明假设的依据。 (3)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4)了解科学技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材料准备:水、食盐水、酒精灯、小铁勺、胶头滴管、玻璃片、夹子、火柴、烧杯、秒表、小风 扇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食盐是从哪里来的吗? 生1:超市里买的。 生2:市场里有两种盐,一种很大颗的是粗盐,一种比较细的是精盐。 师:你说得真好! 你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获得食盐吗?(播放视频:鲁滨逊漂流记)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主人公是怎样获得食盐的。 生1:他是从海水中获得食盐的。 生 2:海水煮干了,就出现食盐了。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 在从海水中提取盐的过程中,请你仔细思考,你还能提出其他 问题吗? 请把你的问题存入我们的“问题银行”。 生 1:水都去哪了? 生 2:海水要多长时间才能变成盐? 生 3:能使水蒸发得再快点吗?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不好进行探究的,有的是我们在 课堂上利用现有的条件不能进行探究的,或者是在一节课里没法完成的。 请小组讨论,挑选 一个我们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的科学问题。 (学生讨论,然后汇报) 师:我们在一节课里不能够研究所有的问题,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大家提到最多的“影 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个问题。 师:现在每组桌上都有湿纸巾,谁能想办法让这块湿纸巾尽快变干呢? 生 1:可以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 生 2:也可以放在暖气片上加热。 生 3:可以用风扇吹一吹。 生 4:还可以拧一拧,甩一甩。 师:为什么要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呢? 生:因为温度高,干得会比较快。 师:那你认为这说明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 生:(齐声)与温度的高低有关。 师:那为什么又要用风扇吹一吹呢? 生:用风扇吹可以使空气流动得更快,蒸发得也更快。 师:那你的意思是蒸发的快慢还和什么有关呢? 生:与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系。 师:这也只是同学们的一种想法,科学可不能想当然! 到底水蒸发的快慢是不是和温度 的高低、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一下呢? 生:(齐声)想! 师:哪个小组愿意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呢?(学生踊跃举手,教师指定两个小组)师:那好,第一、第二小组就来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老师给你们准备了 很多的材料。 (教师发放三角架、酒精灯、陶土网、两个同样大的铁勺、火柴、胶头滴管等) 师:第三、第四小组就来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好吗? 生:好!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更好玩,看,微型小风扇! (教师发放小风扇,学生感到非常惊喜)师:现在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做实验呢? 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 题呢?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师:那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呢? 生:我们计划在两个铁勺里分别滴上相同量的水,一个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个放在 桌上不加热。 师:你们为什么在两个铁勺里滴同样多的水呢? 生:这样对比实验得到的结果才可靠。 师:对! 我们应该在同样大的铁勺里滴上同样多的水,只改变温度,这样才能正确比较 蒸发的快慢是否跟温度的高低有关系。师:第三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吧! 生:我们设计的是研究水蒸发的快慢和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的实验计划。 师:怎么研究呢? 生:把两块湿纸巾,一个用小风扇吹,另一个放在一旁晾,看看是不是用风扇吹的湿纸巾 干得快。 师:你们设计实验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呢?生:两块湿纸巾要一样大,湿度要相同。 师:非常好! 大家讨论好之后,就开始研究吧! (学生做对比实验) 师:同学们! 通过做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们第二小组发现了水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的高低有关系。 温度越高师:第一小组,你们研究的结果和他们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通过实验,第一、第二小组的研究都说明了水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的高低有关。 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师:第三小组你们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 1:我们发现用风扇吹的湿纸巾干得快,说明加快空气流动可以使水蒸发得更快。师:真不错! 第四组呢? 生:我们和第三组的实验现象一样。师:看来第三、第四小组的实验结果都说明了水蒸发的快慢的确和空气流动的快慢有 关,加快空气流动可以使水蒸发得更快。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水蒸发的快慢除了和温度的高低、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还与什么 因素有关呢? (学生沉默) 师:(教师随手拿起桌上的湿纸巾)这块湿纸巾,是展开干得快呢? 还是叠在一起干得快呢?生:当然是展开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展开时蒸发面积大,这样蒸发得就快。 师:这说明蒸发的快慢还和什么有关呢? 生:(齐声)蒸发面积的大小有关系。师:在生活当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通过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的现象呢? 生 1:农民伯伯晒粮食时,都要摊开晒。生 2:还有晒衣服、晒被子时,也要展开晒。师:对!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希望同学们课后注意留心观察! 这节课我们 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充 分思考,去探索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学生的积极性高,回答问题主动。 从学生的回答和 讨论来看,有些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去讨论,不需要教师面面俱到地讲解。 【总结点评】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和感受中获得,这样才会记忆深 刻,也才能够真正增长学生的知识。 本课层层递进,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着 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出问题,如何从多个问题中聚焦本课的探究主题,指导学生设计实 验,完成探究活动。 课堂互动性强,实验材料也经过精心挑选,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完成。第一单元1.热传递教学设计【教学分析】作为第一单元第1 课,热传递既是整个单元学习任务和制作活动的总引领,也是本单元对提出可探究问题能力的第一次集中训练,同时也是后续深入学习热传递内容的知识基础。 本课借助学生熟悉的冰淇淋融化场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变化的条件和原因的角度,将自己感兴趣的疑问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然后通过利用生活中物体与物体间的热传递现象,以及酒精灯加热铜棒、蜡环掉落等可视的、直观的实验现象来探究热在物体间及物体内部的传递;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共识: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通过中年级学段“小小气象员” “冷与热”等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冷热现象的认识、温度计的使用、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等已经形成了较为正确的概念。 但受日常生活经验及思维特点的影响,在热传递的方向、方式以及材料、结构等因素对热传递速度的影响等方面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冬天室外的金属把手摸起来很凉,是因为金属把“冷”传递给了手;“热”可以传递,“冷”也可以传递;冷热必须通过接触才能传递;等等。这说明学生还不理解温度与热传递现象的关系。 而且多数学生潜意识中认为热传递就是两个物体间的热量传递,忽视热在同一物体内的传递。 在提出问题方面,经过四年的训练,学生已能从具体的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问题,但在把问题转化成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教学目标】(1)能从冰淇淋变化的条件和原因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小组合作,利用不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热传递的方向。(3)通过小组、班级的交流活动,对实验现象或数据进行推理分析,知道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火柴、试管夹、隔热手套、铜棒、圆铁片、蜡环、白凡士林、蜡烛等。【教学过程】(1)任务驱动,明确目标。师:(课件出示冰淇淋融化图片)现在外卖非常方便炎热的夏天,冰淇淋外卖一定很受欢迎。 但是外卖送到消费者手上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冰淇淋又非常容易融化,所以很容易影响消费者的体验。 这个单元,我们就围绕制作“冰淇淋冷藏箱”的任务,来了解更多和热有关的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提出问题,技能训练。师:关于冰淇淋的融化,我们知道些什么? 有哪些想要研究的问题?生:因为外面温度高,所以冰淇淋才会融化。师: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呢?生:怎样让冰淇淋融化得慢一些?师:(板书: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我们提出的问题最好是能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等方法来研究的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怎样”指向的应该是关于具体方法的假设,但是你的问题里面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呢?生:好像没有。师:那说到具体方法,大家觉得怎样才能使冰淇淋融化得慢一些呢?生:降低冷藏箱的温度。师:这可能是一种方法。 老师根据你的想法,把我们之前提的问题这样修改一下:降低冷藏箱的温度能不能让冰淇淋融化得慢一些? 大家觉得问题这样修改之后有什么好处?生:更具体了,感觉实验都有了。 就是用一个温度高的冷藏箱,一个温度低的冷藏箱,观察冰淇淋在哪个冷藏箱里面融化得更慢。师:你的反应很迅速。 如果我们的问题里涉及具体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向就更明确,这样的问题就更适合探究。 我们还能再提出一个这种可以探究的问题吗?生:在冷藏箱外面包上一层布会不会让冰淇淋融化得慢一些?师:我们提的问题可探究性越来越强了,给我们强大的学习能力点赞。 大家还有别的想研究的问题吗?生:(3)回顾生活,搜集证据。师:刚才大家尝试从冰淇淋变化的条件角度提出了两个可以探究的问题,这种提问题的方式非常好。 受大家启发,我也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助解决。 温度高于 0时,冰会融化,可是冰淇淋的温度本来是低于 0的,它为什么会融化呢?生:因为冰淇淋的温度会升高。师:冰淇淋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呢?生:有热传递。师:你懂的可真多。 你认为是有热传给了冰淇淋,所以它的温度才会升高,是这样吗?那热是从哪里来的呢?生:热是从装冰淇淋的冷藏箱那里来的。师:也就是说,热可以从冰淇淋冷藏箱传递给冰淇淋。 生活中还有其他类似的现象吗?生:中午打饭的饭盒,摸起来很烫,说明热从饭传给了饭盒。师:摸起来很烫,那说明热还从饭盒传向了谁?生:手。师:还有类似的现象吗?生:冬天用暖手宝暖手,暖手宝把热传给了手。生:烤火的时候,火把热传给了身体。师:大家举出了很多例子,那谁能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吗?生: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4)设计实验,合作探究。师:总结得很好。 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现象就叫热传递。 (板书:热传递)师:热可以在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之间传递,那么热可以在一个物体的内部传递吗?生:可以。师:能说一说你的依据吗?生:我还没有找到依据。师:好,那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这是一根铜棒,如果我们用酒精灯加热它,热会从火焰传向铜棒,那么铜棒中没有与火焰接触的部分会变热吗?生:加热的地方先热,其他地方也慢慢热起来。师:(课件出示实验材料图片)今天的材料超市里,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很多材料,有铜棒、圆铁片、酒精灯、火柴等。 这些材料可以帮助我们证明自己的猜想吗? 大家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够证明热可以在物体内部传递呢?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先简单讨论一下,最好能写出大概的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证明热在铜棒中的传递过程,并用文字、图画或符号表示出大概的实验设计方案)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生:这是我们的实验方案。 我们在铜棒的不同位置放两支温度计,观察温度的变化,如果热不能在铜棒内传递,离火比较远的地方就不会热,温度就不会升高;如果热可以在铜棒内传递,加热后,没有与火焰接触到的地方温度也会升高。师:介绍得非常清楚,特别是把观察的内容和自己的猜想联系起来,这样实验目的就很清晰了。 其他组还有补充的吗?师:还有用其他材料的小组吗?生:我们想选择蜡环。 先把铜棒固定在铁架台上,再把蜡环依次挂在上面,用酒精灯从这里加热,观察热是怎样传递的。师: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蜡环呢?生:蜡环是用蜡做的,蜡遇热会熔化。 蜡环熔化说明热传到这里了。师:这个方案真好。 热的传递本来是一个不容易直接观察的过程,经过你们的设计,就能通过蜡环的变化观察出来了。 你们认为蜡环会怎样掉落?生:离酒精灯近的先掉,远的后掉。师:大家提出了不同的方法,还有小组想使用金属片,也是可以的。 如果我们的猜测是成立的,金属片上的蜡可能会怎么变化?生:离酒精灯近的先熔化,远的后熔化。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还是要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但不管是怎样进行实验,老师都要提醒大家,时刻牢记两个问题:(课件出示)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如果我们的猜测是成立的,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分组研究热在金属棒、金属片中的传递)(5)交流分析,得出结论。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热是怎样传递的? 哪些现象或数据能够支持我们的观点?生:我发现热在铜棒中是从离酒精灯近的地方逐步传向离酒精灯远的地方。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离酒精灯近的蜡环最先掉下来,然后是中间的掉,最远的那个最后掉。师:看来蜡环掉落是有一定次序的,这个次序和热在铜棒内的传递有什么关系?生:酒精灯把热传给了铜棒,铜棒又把热传给了蜡环,热在铜棒内继续传递,后面的蜡环遇热熔化再掉落。 热传递的方向和蜡环掉落的次序是一致的。师:还有要分享的吗?生:我们还发现最后一个蜡环掉得特别晚,第一个蜡环很快就掉了。师:这说明什么?生:热传递的速度不同,离火越近的传递速度越快。师:离火越近,它的温度越怎样? 哪一组使用的是温度计? 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生:离火越近,升温越快,温度越高,这是我们的温度记录,大家看,这里的温度最高;离火越远的,一分钟内温度的变化越慢。 而且我们还发现,我们把酒精灯熄灭之后,温度还在升高。师:那可能是什么原因呢?生:热还在传递。 前面的温度还没降下来,还是比这里(离酒精灯远的一侧)的温度高。师:那谁能总结一下,热是从哪里传向哪里?生:热从热的地方传向冷的地方。师:还可以怎么说? 我们表示冷热程度时可以用哪个科学词汇?生:温度,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师: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传递热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就是固体中的主要传热方式热传导。 后面我们还会学习热的其他传递方式。【教学反思】由于前期对问题转化的指导花了较多的时间,后面给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以及班级交流和讨论的时间不是很充分。 学生更关注自己组的实验数据,对他人观点的关注度不够,组间交流效果不佳。 另外,学生更多地局限于师生交流,因此在分析数据和现象时没有思考、采纳别人的观点和论据,比如借用第一组的蜡环掉落的现象来解释第二组的观点,或者用第二组的数据来补充说明第一组的观点,而且在利用自己的数据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或补充方面也有所欠缺。【总结点评】集体论证的重要目的就是以论证促认知,在从证据到解释的过程中形成共识,强调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虽然学生们在热传递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推理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能够解释相关的问题或现象,但是一种材料、一种形状的研究对象还不具有普遍性,完成热传递概念的建构或修正还需要对多种材料、多种形状的物体进行研究,这也是本课采用分组实验的目的所在,也是进行组间交流的意义所在。 在这方面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引导,值得提倡,但受限于课堂容量,组间交流用时不足,效果欠佳,有待进一步改进。 另外还可以通过“热在其他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你现在是怎么想的,和原来想的一样吗” 等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原有认知的不足,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进而完善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本质。第一单元2.热的传递方式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本课继续沿用冰淇淋融化的问题情境,从太阳下的冰淇淋融化得更快这一现象,引发学生对“太阳是如何把热传递到地球上的”这一问题的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激发研究兴趣。 接着利用灯泡发热体验热传递的感受,体会热辐射的传热特征,初步认识太阳把热传递到地球表面的方式。活动二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烧开水的经历,设计实验借助茶叶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流动方向,初步建立对流的概念。 在有关“热对流”的探究中,学生将再一次体会借助合适的材料来证明猜想,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最后以任务发布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响热传递快慢的因素,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制作更保温的冷藏箱,体会“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教学目标】(1)在亲身体验和教师讲解中,理解热辐射是热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传热方式,它可以不借助任何物质传递热。(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观察水受热流动的现象,认识热对流的特点,知道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对流。【教学准备】演示实验:100W 的白炽灯泡、220V 的交流电源。分组实验:温度计、酒精灯、烧杯、陶土网、三脚架、茶叶、木屑等。【教学过程】(1)回顾旧知,提出问题。师:回忆上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谁能来解释下冰淇淋融化的原因。生:冰淇淋融化是因为热传递。师:热从哪里来?生:太阳传递给冰淇淋的。 所以太阳下的冰淇淋融化得更快。(2)体验热辐射。师:太阳的热是怎样传递过来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热的传递方式。 (板书:热的传递方式)师:让我们先通过一个小活动来体验一下吧。 应该有部分同学体验过,这是一个100W的白炽灯泡,现在我们给它通上电(给白炽灯通电),两分钟后,老师邀请一部分同学,像这样把手慢慢靠近灯泡(老师示范),停在离灯泡大约 10cm 的地方,体会手的感觉。大家明白了吗?师:体验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生:手不能离灯泡太近,可能会烫着。师:对,实验安全是进行科学观察的前提。 请同学们观看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学生观看安全提示,等待通电完成)师:老师请第 2 小组的同学来前面近距离体验,注意手不要离得太近,眼睛也不要长时间看灯泡,脚下的电线也要注意。(学生体验)师:请这组同学给大家说说他们的感觉吧。生:手能感觉到热,离得越近手感觉越热。师:其他同学的感觉呢?生:我也是这种感觉,一开始我没感觉到热,后来老师提醒我可以离得更近一点,我才感觉到热。师:看来大家的感觉都一样,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师:老师有一个问题,像这样灯泡传热的方式和我们拿着热水杯暖手的传热方式一样吗? 如果不一样,哪里不同?生:拿着热水杯暖手时,我们的手是直接接触热水杯的,刚才我们的手并没有直接接触灯泡。师:大家同意他的发现吗? 灯泡并没有接触到手,它的热是怎样传递给手的呢? 请同学们齐读教材第 7 页的“资料卡”。(学生阅读)师:灯泡的热是怎样传递给手的呢?生:通过热辐射的方式,直接传递给手。师:热辐射有什么特点?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热辐射?生:热辐射是热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它可以不借助任何物质。 像太阳给地球传递热的方式就是热辐射。师:理解得非常正确。 还有哪些现象是热辐射?生:火,人站在火边烤火,也是热辐射。师:通常所有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热量。 这种热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传热方式就叫热辐射。 (板书:热辐射)(3)设计实验,观察热在水中的传递。师:同学们在家中烧过开水吗? 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呢?师:请大家结合材料超市中的材料,在小组里先讨论一下,水是怎么变热的? 怎么证明我们的假设? 然后把你们的猜想和实验方案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第 3 页“热在水中的传递实验记录表”中。(学生分组讨论)师:谁来说一说,你们认为水是怎么变热的? 又计划如何进行实验?生:我们认为,烧水时,火先使烧杯变热,然后贴近杯子底的水再热,然后再是上面的水变热。师:你们准备怎么证明呢?生:我们打算使用温度计,一个放在杯底,一个放在上面,看看哪个温度先发生变化。师:看来是借鉴了上一节课的经验,挺好。 其他同学认为这个方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或修改的地方?生:温度计应该同时放入、同时观察,并且我觉得不能挨着杯底,不然测量的可能是杯子的温度,最好是稍微向上一点。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生:这个想法好,待会儿实验的时候我们就把温度计稍微往上放一点。师:老师建议你们可以把一支温度计放在底部靠近边缘的地方,另外一支放在中间靠上的部位。 其他小组还有要修改的或者还有其他方案吗?生:我们打算通过观察木屑在水中的变化现象来推测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师:能不能具体解释下? 怎么想到要用木屑? 木屑的作用是什么?师:想一想烧开水的经历,水在加热的过程中会怎样?生:一开始会冒小气泡,然后是中间来回翻滚的大气泡。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水在加热过程中会流动? 如果是这样,那么木屑会怎样变化?生:水会带动木屑一起运动,我们就能根据木屑的运动方向判断水的运动方向。师:真棒! 水是无色透明的,不容易判断它的流动方向,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质让它的流动看得见。 到这里,我看同学们都迫不及待了,老规矩,实验前先看要求,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实验要求:不要动烧杯,以免烫手;使用温度计前先检查再固定位置观察;正确使用酒精灯;可以用示意图的方式简要描述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哪个地方的水先热)(4)汇报交流。师:哪个组来描述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生 1:水在加热过程中,水里的茶叶不停地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持续循环。(板书:上下循环、相对流动)生 2:我们发现,中间的先热,温度先上升,边缘后热,不是我们原来认为的离烧杯壁近的水先热。师:这说明了什么?生:这说明水在加热过程中,中间先热,四周后热。师:中间的水热起来之后呢? 向哪流动?生:中间的水热起来之后向上升,上面的水从四周向下降,这样上下不停地循环流动。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热传递的另外一种方式热对流。 (板书:热对流)热在水中就是通过上下循环、相对流动的方式传递的。 下面的水受热后上升,上面比较冷的水下降,下降的水受热后又上升,这样通过冷水和热水的相对流动,整杯水就变热了。 不但是水,还有空气也是主要用热对流的方式来传递热的。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 8 页的“资料卡”和下面的结论部分。(5)小结提升。师:说一说,通过阅读你都知道了什么?生 1:我知道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生 2:我知道相互接触传递热的方式是热传导,可以不通过任何物质传递热的方式是热辐射。生 3:液体和气体内部传递热的方式是热对流。生 4:不管是哪种传递方式,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师:大家理解得都非常正确。 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这三种热传递方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同时存在的。 这是我们房间的暖气片,冬天我们利用它取暖,想一想,这里有几种热传递方式?生:空气是对流传热,暖气片直接散发热量是热辐射。师:有热传导吗?生:有,暖气片里的热水把热传给暖气片。师:是的,这里面就有三种不同的传热方式。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许多。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到处都是科学秘密。 还记得我们的冰淇淋冷藏箱吗? 要想让冰淇淋融化得慢一些,就要想办法阻止热传递,想办法保温。 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影响热传递快慢的因素,为完成我们的制作任务打牢基础! 大家在课下的时候可以先想一想冷藏箱的保温效果可能会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体验入手,利用白炽灯帮助学生理解热辐射,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研究液体对流时,利用材料超市中材料的提示,让学生自行探索液体热对流的规律。 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如何看见水的流动的问题。 在第一课中,学生就已经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如何借助材料观察一些不容易看到的现象,所以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所学设计出实验方案。 这正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良好契机,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增加学生之间交流的途径,相互启发。【总结点评】科学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科学概念,本节课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本课的学习活动从体验开始,建构第一个概念热辐射,再到实验中探究,分析处理信息,建构第二个概念热对流,最后再完整地回顾感知,期间教师不回避讲解,并没有让学生一味地自主探究。 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层层递进,有逻辑有层次,最终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热传递概念,达成学习目标。 但无论是热对流、热辐射,抑或是热传导,都是不容易直接观察的现象。 因此,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应当充分利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材料来帮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梳理分析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本节课中图示方法的使用有痕迹但没有凸显出来,在展现思考过程和处理信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一单元3.材料与保温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热传递的不同方式、掌握一定的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传递现象,解决“制作冰淇淋冷藏箱”可能出现的科学问题而设计的。 本课从制作锅的材料以及冰糕箱上盖棉被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尝试从事物的功能角度提出研究问题,掌握将自己的疑问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对比实验,研究不同材料对热传递快慢的影响,在传热速度的对比中形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同的,有的物体导热性好,是热的良导体,有的物体导热性不好,是热的不良导体”的共识。生活中,学生一般都知道金属的导热性较好,木头、塑料、玻璃等导热性能一般,比较容易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但是,对于哪种常见材料的导热性最好或最差,还是比较模糊,必须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进而理解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有不同的用途,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不但可以建构更加完善的热传递概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教学目标】(1)能从材料的功能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小组合作,会利用不同方式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导热性。(3)能结合实验现象区别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教学准备】酒精灯、蜡环或火柴、白凡士林或冻黄油、大小和形状相同而材质不同的勺子、粗细相同而材质不同的长条棒(如玻璃棒、塑料棒、木棒、铁棒、铜棒等)、热水、冰块、棉被、烧杯、温度计等。【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技能训练。师:(出示不同样式锅的图片)民以食为天,锅是我们经常要使用的厨房器具。 请同学们认真比较,找出这些锅相同的地方,并思考这样设计的意图,可以重点从制作材料和它的功能的关系角度进行比较。生 1:锅身都是用金属做的,把手应该都是塑料。生 2:有的锅锅身是用玻璃做的。生 3:锅身都是用导热性比较好的材料做的,把手都是用导热性较差的材料做的。师:看来你对“导热性”进行过深入了解。 同学们能不能从我们的发现中提取出一些可以探究的问题呢?生:哪些材料导热性好? 哪些材料导热性不好?师:谁能把他的这个问题再补充得更具体一些? 最好能从问题中看出你的解决方案。生:同时加热不同材料的物体,哪些物体升温快? 哪些物体升温慢?师:我听出来你想用加热的方法来研究了,给你点赞。 大家还想研究哪些问题?生:相同时间内,同时加热铜棒和铁棒,哪个物体升温更快?师:他的这个问题提得怎样? 谁来评价一下。生:这个问题更具体,说出了具体的实验材料。师:是的,他非常棒,你也很棒,准确地看出了他的优点。 (出示裹棉被的冰糕箱图片)你能根据这幅图,像他一样提出一个具体的可探究的问题吗?生:相同时间内,裹上棉被的冰淇淋比不裹棉被的相同冰淇淋融化得慢吗?师:真好,我的眼前已经有实验的画面感了。 这个问题可以改成用温度计来研究吗?生:可以。 相同时间内,裹上棉被的冰淇淋比不裹棉被的相同冰淇淋温度上升得慢吗?(2)选择问题,设计实验。师:刚才大家提出了一些我们认为可以研究的问题,现在你最想研究哪一个呢? 选择一个问题,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吧。 材料超市中有很多器材,请认真分析这些实验器材,思考如何利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设计实验时,请同学们重点思考: 如何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或者说公平性; 实验时我们应该观察哪些内容? 如何记录? 安全上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分小组选择研究问题并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 4 页的“活动记录”)师:谁来说一说,你们选择了哪个问题? 你们的猜想是什么? 又是如何计划进行实验的?生:我们选择了的问题是,相同时间内,同时加热铜棒、铁棒、木棒和塑料棒,哪个物体升温最快? 我们认为,铜棒最快,然后是铁棒,木棒和塑料棒还不知道。师:你们准备怎么进行实验呢?生:我们先分别把这些不同材料的长条棒插到这个加热块上面,组装好,给每根长条棒上套上四个蜡环,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这个加热块,观察这四根长条棒上蜡环的掉落顺序。师:其他组的同学认为这个方案可行不可行? 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生:木棒烧着了怎么办?生:没有直接加热这些材料,应该不会。 不过,我们也可以在离酒精灯较近的那一端,裹上锡纸,以防万一。生:那应该给四根长条棒上都裹上相同长度的锡纸。师:给你们鼓掌! 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师:有选择其他问题的吗?生:我们选择的问题是,相同时间内,裹上棉被的冰淇淋比不裹棉被的相同冰淇淋温度上升得慢吗? 我们认为,裹上棉被的冰淇淋温度上升得慢。 我们打算用冰块代替冰淇淋,把冰块分成同样多的两部分,一部分直接放在烧杯里,一部分放在烧杯里,外面再裹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再把两支温度计分别插到冰块里,观察冰块的温度变化。师:其他组对这个方案发表下看法?生:都裹上棉被了,还怎么放入温度计? 建议先把温度计放进去,再裹上棉被。师:直接在棉被上扎个洞可以吗?师:对观察时间有要求吗? 怎么记录温度变化呢?生:每隔两分钟观测一次温度并记录下来。师:刚才每个组都对我们自己的方案进行了精心设计,也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了修改。实验前,老师再送给大家几句话,实验时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做好记录,能做到吗?生:能!(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搜集证据,得出结论。师:不同材料对热传递的快慢有哪些影响?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汇报时,可以参考这样的句式:我们研究的是_______实验。 开始时,我们先观察到__________ ;接着________;一段时间后_______;最后_______。 我们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我们研究的问题是“相同时间内,同时加热铜棒、铁棒、木棒和塑料棒,哪个物体升温最快?”加热后,铜棒上的第一个蜡环最先掉下来,等铜棒上的第二个蜡环掉下来后,铁棒掉落了第一个蜡环,接着是铜棒上的第三个和第四个蜡环先后掉下来,然后是铁棒上的第二个、第三个和第四个蜡环,这时塑料棒上的第一个蜡环才掉下来。 到时间截止,木棒上的蜡环一个都没有掉。 我们的结论是铜棒上的热传递最快,其次是铁棒,然后是塑料棒,木棒上的热传递最慢。师:有相同实验的小组吗? 你们的发现和这个组的是否相同?生:我们塑料棒和木棒上的蜡环都没掉。师:那你们的结论是什么?生:铜棒上的热传递最快,然后是铁棒,木棒和塑料棒上的热传递都很慢。师:表扬这两个组,他们都能基于自己的实验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 还有哪个组来汇报?生:我们研究的问题是“相同时间内,裹上棉被的冰淇淋(冰块)比不裹棉被的相同冰淇淋温度上升得慢吗?” 第一次测量时裹棉被与不裹棉被冰块的温度分别是 - 15. 8 和-14. 9 ,两分钟后,裹着棉布的冰块温度变化不大,-15. 5 ,但不裹棉布的冰块已经温度上升到-5. 6 。 我们的结论是裹上棉被的冰块温度上升得慢。师:结合不同的实验数据,思考材料对热传递的快慢有影响吗?生:有,不同材料传递热的快慢不同。师:大家同意吗?师:我们可以用导热性、导热系数来描述不同材料的热传递快慢。 导热性好的材料,相同时间内传递热的速度就快;相反,导热性不好的材料,相同时间内传递热的速度就慢。 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同的。 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叫作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叫作热的不良导体。师:之所以裹着棉被的冰块融化得慢,是因为棉被里有许多不流通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裹着棉被的冰块温度上升慢。(4)首尾呼应,学以致用。师:想一想,回顾课前我们观察的图片,举例说明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通常分别应用于哪些场合?生 1:锅身主要用的是热的良导体,需要尽快地传递热;把手需要用热的不良导体,传递快了容易烫手。生 2:盛饭的碗应该用热的不良导体。师:热的良导体适用于需要更快地加热和散热的场合,而热的不良导体适用于需要更好地保温的场合。 生活中,我们应该依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导热性不同的材料。 想一想,我们的冰淇淋冷藏箱需要什么样的材料,上网搜索一下常见材料的导热系数,试着为自己的冷藏箱选择一些成本较低、保温效果又好的材料。【教学反思】本课充分体现了实验材料和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哪种材料传热快,哪种材料传热慢,交流时再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他们的方案是否科学? 还可以怎样完善?”学生通过共同交流,互相补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本节课有一些小组的参与度不够,尤其在交流论证环节,在小组合作学习上,还需进一步引导。【总结点评】科学课实验的比重大,干扰因素多,再加上学生年龄特点的影响,实验时往往会出现“热闹非凡”的现象

注意事项

本文(2021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案含教学反思全册154页).doc)为本站会员(备课啦)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