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夜雨寄北》教案(秦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

  • 资源ID:44475       资源大小:46.0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25金币 【人民币2.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5金币 【人民币2.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夜雨寄北》教案(秦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导标明学1品读诗句,体会诗歌深蕴的思想感情。(重点)2诵读诗句,欣赏诗歌借景抒情,回环映照的艺术手法。(难点)二、导案预学诗人简介: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他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有的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背景简介: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这首诗大约是其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作为寄给北方妻子的复信,故称“寄北”。三、导问探学(一)理解诗句,感知内容读古诗首先要读懂诗句的意思,这首诗语言总体上浅显易懂,但有几个字词还须理解到位。明确:“君”,你,您,第二人称,通常指男性,含有地位品格高贵之义,不是什么“汝”“尔”所能比的。现在李商隐用来称谓他的妻子,是很正式,不是随意叫的,可见李商隐对妻子的敬与爱。“巴山”,泛指四川东部一带的山,是诗人的客居之地。巴蜀在唐时是边远地区,在这里供职和京城相比,往往意味着政治上的失意。因此,文人墨客都把这里看作是荒凉冷落的地方。刘禹锡曾被贬到此地,写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诗句。“巴山”可见作者的当时的失意的处境。“何当”,何时,哪一天。剪烛是怎么回事?剪烛,剪去烧焦的烛芯,使烛光更明亮,后来“剪烛西窗”成了一个成语,形容深夜秉烛长淡。“却话”,中“却”是转头,回头之义,杜甫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却”即此义。却话,即回头说,再说,追述之义。理解了这些关键的字词的意义后,下面请同学们尝试以李商隐的口吻,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解释讲述一下李商隐给妻子回信的内容。读诗贵在读出感情,你能不能朗诵一下,尝试读出诗人对妻子的那种思念的感情。有没有读得更好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的。探讨原因,是抓住了诗中的一些字词,作了强化处理,效果就不一般了。可见,要想充分地体验作者在诗中的情感,就要在推敲、品味字句上下功夫。同学们一定要关注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这是我们学习本诗的重点。(二)披文入情(即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体味情感下面我们就一起品读诗中的语言,来感悟诗中深蕴的思想感情。有三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三生依次读。)1第一句叙述,短短的一句七言中,竟用了两个“期”字,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明确:期,就是日期,两个“期”字,强调了回去这个日期的重要,突出了对归期的期盼,故“期”有日期和期待双重意味。这句话一问一答,妻子惦念他,问他什么回来,诗人的回答是什么?未有期,这多么让人失望与泄气。可以想象诗人内心一定怎样:郁闷、痛苦、歉疚、怅惘。但诗人有没有直接把这些感情说出来?诗人向妻子说了什么?七个字: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向妻子描述自己此时的处境,是景物描写。诗人这是在以景传情。李商隐喜欢这样的抒情方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分别是多难受啊,怎么个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啊,用衰残凄迷的暮春之景就烘托出分别时那种无奈与痛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本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妻子,此时此地又是“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么一个环境,诗人内心一定会怎么样?会更加的孤寂的,凄清的。外在环境对人的心情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可以举诗为证。(屏显引证诗句。)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元代王实甫别情这是写的一个女子的思念之情。为什么怕黄昏?黄昏时暮雨纷纷,接下来又是长夜漫漫,思念无边。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感情上受不了,情何以堪)!唐代李白秋风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李商隐此时面对“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凄清之景,也应该是“想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齐读一、二两句。)2第二句写景,这其中的一个“涨”字,含蓄隽永,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大家注意体会它的妙处?明确:“涨”表面上是写夜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注入秋池,秋池中的水位不断地上涨,实质暗含着时间的流动,表明诗人是夜不能寐,内心的孤寂与思念之情也如秋池中的水一样逐渐上涨,越来越浓烈。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如果诵读这一句诗,这个“涨”字应该怎么读?应该读得深长一点,读出一种水涨秋池的动态感、时间感。(齐读此句。)诗人今夜无眠,归家无期,只好把与妻子的团聚寄托在想象与憧憬之中。诗人是怎么憧憬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第三四句想象,“巴山夜雨”再次在诗中出现,内涵是不是和前面的一样?重逢出现有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明确:前一个是现在的夜雨,是实写眼前景观;后一个是将来讲述回味的夜雨,是想象中的情景,一实一虚。二者不能算重复,而是虚实相应,相应就是相生,产生了更深更广的意味。这样时空交替,诗境有一种回环映照之美,更突出思亲念归之情。正如古人评价:“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桂馥在札朴卷六)。至于为什么在未来团聚时,会秉烛共谈今夜的“巴山夜雨”?这个理由不妨以诗解诗,用让俄国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诗句来解释: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那过去了的,就变成亲切的怀恋。这个现在的凄清之景,将是未来共诉的话题,在那时而言,这个景又成了往昔之景,变成了美好的怀念。这个“巴山夜雨”既是景语,其实也是抒发思念之情的情语。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朗读全诗,在诵读中欣赏寓情于景、回环映照的艺术之美,感悟诗中缠绵动人的相思之情。(三)因声求气(依据诗歌的声律,如节奏、平仄、押韵等,来探求诗的精神),吟咏诗韵从节奏押韵、语气轻重、语调缓急等指导诵读。格律(仄起平收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对我们而言,声调要读准读到位,尤其是第三声,如“涨”字。七言诗最常见的停顿方式是43或223,又细分为2221和2212两种。“却话”停顿稍作长点,以达到一种若有所思、若有所待,以突出寄寓刻骨铭心思念之情的“巴山夜雨”这个意境。轻重上,读出两个“期”中的期许期盼;读出“未”有中的失落与惆怅;“涨”字应该读得让人感觉你的语调应该像秋池中的水上涨一样,有动态感;读出“何当”中急切的憧憬之感;读出“共”字中的情真意切;读出“却话”中的一种强调。尤其是读时要展开想象,进入诗歌中的诗人营造的情境中,才能够深切地感受诗人深蕴在诗中的那种真挚动人的思想感情,才能像叶圣陶先生在朗读时强调的:“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四、导练评学1理解性默写。(1)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 。(2)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 。2阅读李商隐的两首诗,完成题目。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唐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注】竹坞(w):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水槛(jin):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此指骆氏亭。迢递:遥远的样子。重城:一道道城关。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1)本诗是怀友诗,为什么结尾要写“枯荷听雨声”? (2)探讨两首诗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手法有什么异同。讨论明确:(1)采用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1分),突出了思念之情。借单调的雨打枯荷声的寂寥之景(1分),抒发了诗人无法排遣的思念之情。(或: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2)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而夜雨寄北还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男生读第一首,女生听;女生读第二首,男生听,一起感受李商隐诗歌缠绵婉转的神韵。(生读。)好一个“留得枯荷听雨声”!清代诗人叶燮原诗中这样高度评价李商隐的七绝是:“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五、导思慧学1阅读有关李商隐的诗歌书籍,积累李商隐的诗歌,提高欣赏诗词的水平。 【积累】李商隐写思念的圣手(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4)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5)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第(1)句中“春蚕”“蜡烛”什么的,多形象;第(2)句,化抽象为具体,用强烈的对比显示美好的事物之毁来,具有动人心弦的悲剧美;第(3)句,多么的令人失落怅惘!第(5)句又是移情入景,借景抒情,借青苔、红树、雨景、月色的描绘,营造出冷寂、凄清氛围,表达出孤寂、悲哀的思念之情。(齐读。)结束语:这一堂课,我和同学们作了一次愉快的古诗探究欣赏之旅,希望大家进一步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诵读更多的古典诗词,感受其无穷的神韵,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做一个诗意的人。下课。4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夜雨寄北》教案(秦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为本站会员(公开课之家)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