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湘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共55页).doc

  • 资源ID:48262       资源大小:1.64MB        全文页数:5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70金币 【人民币7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0金币 【人民币7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湘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共55页).doc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湘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共55页)1.1泥巴变形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泥巴变形记是湘科版小学科学四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本节课凸显了一个“玩”字,带着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按照任务驱动的思路,从“玩泥巴”的需要出发,设计并安排活动,先是挖泥土,接着筛泥土,最后制作泥塑,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泥土的特点,学习用泥土做一个自己喜欢的泥塑物品。21cnjy.com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泥”并不陌生,儿时经常玩泥巴,小学的美术课上接触橡皮泥和黄泥,泥塑和其他平面美术不同,它直观立体,便于成型,可以不断修改、整理、再塑,方法简便易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玩的愿望和对创作表现的渴望。大部分学生都有过小时候玩泥巴的经验,本课能唤醒他们儿时的记忆,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他们学习泥塑创作方法,在玩中学,观察生活周围的人情百态,以增强感受生活的能力,提高立体造型和表现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教学目标:1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2通过筛泥土的活动,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合着各种物质,泥土是由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3通过做捏泥塑的活动、感受泥的特点。教学重点:在玩中感受泥土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用泥土捏一个泥塑物品。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泥土、一次性桌布、筛子、塑料盆、水。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视频导入1、你知道视频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吗?他们是怎么玩泥巴的?他们用泥巴可以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们的作品吧!2、欣赏泥土捏出的不同造型并提问:在哪里能找到泥土呢?3、学校或公园的花园里都有泥土,田野里边也有泥土,原来这么多地方都可以挖到泥土。4、泥土除了玩还能干什么呢?5、泥土覆盖在地球表面,不仅为动物和植物提供了生活的家,还可以成为我们手中的玩具,今天我们就来用泥土捏一个你最喜欢的造型。二、讲授新知筛泥土1、这里有一个用泥土捏成的可爱的小章鱼,老师也想捏一个,老师在学校的花坛里找来了土壤,你们看看这样的土壤可不可以捏出一个小章鱼呢? (不行,土壤里有树枝、杂草和大块的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树枝和杂草都不是泥土,我们要先把他们挑拣出来,一些大块的土可以用手捻一捻,捻碎,现在请小朋友们动动手,把土壤里不是泥土的东西挑拣出来,同时把大块的土捻一捻。21教育网3、学生挑、拣、捻泥土。4、挑拣完后有两盆土,你觉得哪一盆更适合捏造型呢?为什么呢?(第二盆,因为它更细)5、第二盆是老师处理过的土,你能猜一猜老师是怎么做的吗?6、没错,老师用到了一个神器,它的名字叫筛子,筛子可以让比筛孔小的颗粒漏下去,播放视频了解筛子的使用方法。217、使用筛子时,可以左右摇一摇,前后摇一摇,但一定要记住摇的时候不能把下面的土漏在盒子的外面。现在我们看一下,筛子上面留下的是比较大的泥土,筛子下面盒子里的泥土是不是更细了呢?8、大家已经知道怎样使用筛子,老师这里有两个筛子,它们有什么不同呢?仔细观察一下。(左边筛孔大,右边筛孔小)我们要先用空大的把比较大的杂志先挑出来,再用孔小的就可以得到比较细的泥土了。总结一下,要想得到适合做泥塑的泥土,要经过哪些过程呢?(第一步,先把 泥土中的树枝、树叶等杂质挑拣出来,第二步,把大块的土捻碎,再用筛子筛出更细的泥土就可以用来做泥塑了)这个过程可真不容易呀!活泥土1、细土我们已经筛出来了,是不是可以捏泥塑了?你们试着捏一捏,行不行呢?(不行,太干了,太松散了,根本就捏不到一起去)那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段视频,看看她是怎样来活泥的。2、播放视频。3、视频中我们看到加水时要慢慢倒,先把土集中起来,在中间挖一个小坑,先少倒一点水,再用手把水和泥活在一起,等泥团不断变大后再捏一捏,多捏揉,就可以得到一个可以捏的泥团了,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现在开始动手吧!21cnjy4、学生动手活泥土。捏泥塑1、学生捏泥塑。捏出自己喜欢的造型。2、老师要温馨提示,捏完后要清理桌面,保持干净整洁,并清洗干净你的小手,做一个严谨的小科学家哦!拓展:介绍陶瓷1、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捏出可爱至极的造型,可是你们刚刚捏的泥塑会风干,会裂掉,是不容易保存的,那怎么办呢?其实聪明的古代人早就想出了办法。2、把捏好的泥再加工,制成陶瓷,把泥塑烧至700度可变成陶器,就可以永久保存啦!3、秦始皇兵马俑也是用泥土烧至而成,它已经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呢,还是栩栩如生呢。4、还有一些瓷器,是将泥塑烧到1230度做成的,烧成的瓷器可以耐高温、耐腐蚀,像我们平时喝水用的瓷杯,吃饭用的瓷碗,还有一些漂亮的工艺碗具,都是瓷器,你们看,这些瓷器是不是很漂亮呢?5、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瓷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宝贵遗产,通过丝绸之路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明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关于瓷器的知识。www-2-1-cnjy-com三、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随处可见的泥土经过加工处理后带给我们这么多乐趣,你们今天玩得开心吗?四、作业布置用自己筛过的泥土捏一个你喜欢的造型。五、板书设计泥巴变形记筛泥土 活泥土捏泥塑 介绍陶瓷第2课蜡的有趣变化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有些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如蜡熔化、水结冰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2、科学探究经历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到物体的状态改变,但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通过归纳与演绎,了解和分析更多类似的变化。能正确地使用酒精灯加热。3、科学态度通过中国古代的青铜器铸造科技史的学习,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教学重点:知道有些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如蜡熔化、水结冰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能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教学难点:经历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到物体的状态改变,但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通过归纳与演绎,了解和分析更多类似的变化。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蜡烛、小刀、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火柴、实验夹、蜡星星模板、护目镜、口罩、手套、湿抹布等。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示例聚焦1、出示冰块,观察冰块的变化。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融化)冰块融化成什么?(水)冰是什么物质变来的?(水)2、冰融化的过程,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变与不变”第 2 课4、还有哪些物体会发生像冰块融化这样的变化?(雪融化、雪糕融化、巧克力受热熔化等) 二、实验举证(活动:研究蜡的变化)1、出示几种形状的蜡,观察描述蜡的样子。2、将蜡烛切割,观察蜡烛有什么变化?(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注意小刀使用安全)3、交流小结:切割的蜡形状大小变化了,但还是蜡。这种变化跟上节课“捏泥人”的变化一样,是形状大小变化,物质没有变化。4、提出活动任务:如果把蜡加热,蜡受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5、出示活动材料,介绍材料名称。复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指名学生演示,大家观察评价)。6、视频播放实验方法和步骤。7、讨论安全事项。(特别提醒:实验中戴口罩和手套外,还要佩戴护目镜,目的都是防止在加热过程中有受热不均的蜡液从蒸发皿中飞溅出来伤人。此外,还要强调每一个实验小组都要备好湿抹布,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万一遇到点燃的酒精灯被撞倒的突发情况,就要及时用湿抹布来盖灭火焰。) 8、出示活动步骤及要求:(1) 用酒精灯给蜡块加热,仔细观察蜡在加热前、加热中、加热后的变化并进行记录。(2) 将熔(rng)化的蜡倒入纸制的星星模板里。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3) 遵守实验操作规范,注意实验安全。9、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10、汇报交流。蜡受热变成蜡液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是不变的?蜡液在模具中凝固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是不变的?”将结论填写在活动于册中。11、讨论小结:蜡在加热过程中,物体状态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变化。三、类比举证1、出示图示案例,了解生产生活中更多类似的变化。2、“指南车信箱”科学阅读:青铜器的生产3、播放视频:介绍青铜国宝“四羊方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四、提炼概况 1、说一说冰、蜡、巧克力、铁水、青铜器等物体变化的共同点。2、通过本周的学习,谈谈对“变与不变”的学习收获。(有些物体的形状、大小或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板书设计:2、蜡的有趣变化变物体的状态与不变构成物体的物质教学反思:第3课 混合与分离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一些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2、科学探究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3、科学态度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众多与混合和分离相关的事例。教学重点: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教学难点:过滤实验和蒸发实验的正确操作。教学准备: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玻璃棒、蒸发皿、火柴、酒精灯、芝麻、盐、湿抹布等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人(出示情境图片)琳琳在厨房给妈妈帮忙,不小心碰倒盐瓶,盐混进芝麻了。二、聚焦问题1、(出示盐和芝麻混合物)怎样将它们分离呢?2、谈话:要分离两种不同的物质,我们先要分析这两种物质不同的特性,才能根据它们不同的特性想办法进行分离。3、分组观察讨论:盐和芝麻的不同食材的特性及分离办法。(如颗粒大小不同;样子不一样;盐在水中可以溶解,芝麻在水中不溶解)4、汇报交流,优化方法。(分两步进行分离:第一步用过滤方法分离出芝麻, 第二部用蒸发方法分离出盐。)5、出示分离方法步骤图,学生填写好活动手册。三、实验操作1、谈话:科学实验是非常严谨的,操作必须安全规范。让我们先来学习规范的操作方法。2、学习过滤操作的正确方法(微课视频介绍或教师演示)过滤的操作要领是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一贴: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1)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2)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1)盛混合物的烧杯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下端紧靠滤纸三层处;(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3、学习蒸发操作的正确方法(微课视频介绍或师生合作演示)(1)应使用坩埚钳取放蒸发皿,加热时用三脚架或铁架台固定。(2)用蒸发皿盛装液体时,其液体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2/3。(3)加热蒸发皿时要不断地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体局部受热四处飞溅。(4)大量固体析出后就熄灭酒精灯,用余热蒸干剩下的水分。(5)要佩戴护目镜进行防护。4、重温强调规范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如正确点火和灭火, 如果不小心打翻酒精灯要迅速地用湿抹布盖灭火焰等。5、小组分工合作实验,教师巡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当学生对实验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都能了然于心后,才给各科学小组分发实验器材,并让他们根据在活动手册上所填写的实验方法及步骤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6、收拾好实验器材,小组交流实验心得,总结经验。(如操作是否安全和规范;成员合作是否愉快有效;实验是否成功;今后实验还需注意什么等)7、师总结评价各组实验情况。四、提炼概括1、谈话:我们成功分离出了盐和芝麻,看来生活中动动脑筋,使用科学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2、思考讨论:如何分离铁屑和沙粒?如何分离绿豆和大米?3、概括:一些物体混合在一起后,还保持着它们原有的性质特征,可以使用一定的方法将它们分离。五、拓展应用1、科学阅读:生活中混合物的分离。先让学生进行科学阅读,再教师补充讲述或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利用材料特性进行混合物分离的各种事例,如:利用好坏种子的密度不同原理进行分离的“盐水选种”方法;利用风力筛选谷物中较轻杂质(如纳谷、杂草等)的风谷车;元代古人利用水和酒精沸点不同的原理分离水和酒精的白酒蒸馏技术,等等。从而让学生增长见识,并意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对人类社会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板书设计:3 混合与分离分离盐和芝麻 过滤法分离出芝麻一贴、二底、三靠加热蒸发法分离出盐混合后还保持着它们原有的性质特征,可以使用一定的方法将它们分离。生活中的运用:盐水选种;风谷车;蒸馏白酒技术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第一课 蚕宝宝出生了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我国劳动人民早在30004000年前就知道如何养蚕。知道养蚕需要的一定的环境与条件。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密切相关,蚕卵孵化受温度的影响,蚕卵在适合的条件下会孵化成蚁蚕。知道蚕的一生是从蚕卵开始的,描述蚕卵、蚁蚕的样子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2.科学探究通过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制定养蚕计划。在养蚕的过程中,在放大镜、尺子等工具的帮助下,细心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的孵化过程,做好记录。通过简单的对比实验,探究温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3.科学态度、STSE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够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了解中国养蚕悠久的历史文明,具有民族自豪感。对于观察和饲养蚕有兴趣,愿意分享养蚕的收获。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冰箱、盒子;教学课件。学生准备:事先查阅的有关养蚕的资料卡,或者采访录、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课件展示单元页,读小诗:出生、成长、繁育最终迈向死亡。每一个动物,都要奏响生命的华美乐章!(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将进入新的单元学习动物的一生。首先我们从养蚕开始。(3)介绍养蚕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中记载:“三月摄桑,妾子始蚕。”早在30004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养蚕。(4)引入:我们也来养蚕,观察蚕一生的变化。可是我们应该如何养蚕呢?(二)新课学习1. 了解怎样养蚕(1)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养蚕呢?(2)学生汇报课前任务的成果(老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并将信息记录下来)。(3)教师列举养蚕采访示例并讲解:采访时间:4月10日采访对象:养蚕专业户徐姐姐采访记录:问:蚕宝宝吃什么?答:蚕宝宝最爱吃桑叶。问:蚕宝宝爱清洁吗?答:蚕宝宝爱清洁,要经常打扫它们的家,桑叶也要新鲜干净。(4)交流:怎样才能把蚕宝宝养好呢?(5)小结:养蚕的环境:温暖、通风、干净、舒适。蚕的食物:新鲜桑叶。(6)制定养蚕计划: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并展示。(7)教师展示计划示例:养蚕计划a.准备养蚕用具。b.给蚕宝宝一个舒适的家。c.每天为蚕宝宝准备好食物。d.仔细观察蚕宝宝怎样长大。e.做好观察日记。(注:为了更好地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还可以准备放大镜、尺子)2. 布置养蚕任务(1)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最好按家庭住址就近分组),便于实验后续交流和观察。(2)明确要求:a. 密切关注蚕卵的孵化,探究温度对于蚕卵孵化速度的影响。b. 观察和描述刚出生的蚁蚕,并将它的模样画下来。c. 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3)教师分发蚕卵,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外形特征。(4)各组制定“探究温度对于蚕卵孵化速度的影响”的实验计划。(三)整理,下课。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其中的发现吧!(二)新课学习1. 蚕宝宝出生记(1)交流1:通过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的外形特征。(2)小结:卵的形状是鼓的,中间陷,有的卵白色,有的黑色。(3)交流2: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记录汇报结果。(5)小结:蚕卵的孵化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6)交流3:孵化出来的蚁蚕是什么样子的?(7)学生汇报并展示:蚁蚕整体黑色,有一道白色条,有好几截,每截下面有黑点。(8)布置新任务: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写好观察日记。(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第二课 蚕宝宝在长大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蚕宝宝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知道蚕作茧前要蜕皮四次,每蜕一次皮,蚕就会长大很多。知道从幼虫期到蛹要蜕皮五次,蚕的一生总共要蜕皮六次:蚁蚕二龄蚕三龄蚕四龄蚕五龄蚕蛹蛾。知道桑叶是更适合蚕的食物,蚕能够吐丝与吃桑叶有关。知道蚕宝宝的饲养和护理方法:喂新鲜桑叶,刚蜕皮的蚕只能吃嫩桑叶;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残叶,保持蚕宝宝“房间”的清洁;保持通风,杜绝蚕与杀虫剂接触;病蚕要及时隔离。2.科学探究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设计表格,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能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3.科学态度、STSE在养蚕的过程中,爱护蚕宝宝,照顾好蚕宝宝,从而形成关爱动物,关爱小生命的意识。坚持长期观察,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养蚕心得。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蚕宝宝、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尺子、其他养蚕器具、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蚕、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引入:蚕宝宝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二)新课学习1. 观察蚕的生长与变化(1)提问:蚕宝宝出生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大家发现蚕宝宝有哪些变化?(2)现场分组再次观察:学生用尺子和放大镜辅助观察,并记录。(3)班级交流:a. 说一说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b. 说一说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以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c. 说一说你的其他新发现。(4)问题探讨:班级交流养蚕的发现和心得,提出遇到的问题大家探讨。 (5)列举示例:分别展示“第3小组养蚕中的发现和问题”发现:a. 蚕的前面有6只小脚,隔了几截后有8只大脚,身体分成好多截。b. 蚕总是不停地在吃桑叶,当它不吃的时候,就要蜕皮了。c. 蚕的粪便是黑色的,很像五角星形。d. 蜕下的皮卷成了很小的卷。问题:a. 蚕有耳朵吗?它能听到声音吗?b. 蚕一共蜕几次皮?c. 蚕只吃桑叶吗?(6)针对蚕的饲养与护理进行小结:喂新鲜桑叶,刚蜕皮的蚕只能吃嫩桑叶;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残叶,保持蚕宝宝“房间”的清洁;保持通风,杜绝蚕与杀虫剂接触;病蚕要及时隔离。(7)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饲养过程中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小实验呢?(例如:蚕只吃桑叶吗?蚕宝宝要蜕几次皮?)2. 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1)提出问题:蚕吃莴苣叶吗?如果吃,桑叶和莴苣叶,哪种更适合蚕宝宝?(2)介绍材料:新鲜莴苣叶和新鲜桑叶(3)设计实验:分组设计实验,然后班级交流,完善实验方案。(4)课后实验并观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3. 观察蚕宝宝换“新衣”(1)观看录像:观察蚕宝宝“蜕皮”的录像,提问:它们这是怎么了?(2)小结:这是蚕宝宝在“蜕皮”,是蚕重要的生长变化现象。(3)课件展示教材P15蚕宝宝蜕皮过程的四幅图片,比较蜕皮前后蚕宝宝的变化。(4)任务布置:a. 仔细观察蚕宝宝每次蜕皮前后的活动、模样变化,把它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b. 把观察结果记录在养蚕日记上,并统计蚕作茧前要蜕几次皮。(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第三课 蚕宝宝大变样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蚕通过四次蜕皮之后,便要吐丝作茧,先蜕变成蛹,最后蜕变成蚕蛾(蚕一生蜕皮六次),破茧而出后,雌蛾和雄蛾交配后产卵。知道蚕蛾的外形特征:蚕蛾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是昆虫家族中的一员。2.科学探究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蚕从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做好观察日记记录。通过观察多只蚕作茧的过程,发现蚕作茧的共同点;能够比较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的不同;能区分雌蛾和雄蛾。3.科学态度、STSE坚持不懈地饲养并观察蚕,有探究兴趣,乐于分享。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刀片、放大镜、蚕茧、蚕蛾、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蚕茧、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提问: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蚕宝宝“蜕皮”的任务。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说一说,蚕作茧前要蜕几次皮?(2)学生汇报(3)小结:蚕作茧前要进行四次这样的“蜕皮”。当蚕进行完第四次“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就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是它要吐丝结茧了。(二)新课学习1. 观察蚕宝宝“作茧自缚”(1)思考并交流:观察蚕喜欢在什么地方吐丝结茧。蚕吐丝结茧的地方有什么特点?这些地方对蚕的作茧有帮助吗?(2)小结: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叫做“上山”。南宋画家楼璹画的耕织图中,记录了古人用稻草扎成“蚕山”,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3)继续思考:在平面上的蚕会吐丝结茧吗?(不会)(4)制作“蚕山”:那我们也可以做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教师指导做“蚕山”。(5)阅读资料: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缫丝工艺从蚕茧中抽出蚕丝,再用蚕丝织成丝绸。这些美丽的丝绸通过陆路和海上运到中亚、非洲和欧洲,成为著名的丝绸之路。2. 揭开蚕茧里的秘密(1)猜一猜:蚕茧里面的蚕有什么变化吗?(2)明确实验方法:蚕结茧34天后,轻轻剪开几只蚕茧。观察蚕茧里蚕的身体外形、表面颜色、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将蚕茧盖子盖上,继续观察蚕蛹会发生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3)交流:a. 说一说蚕蛹是什么样子的?b. 雌蛹和雄蛹有什么区别,如何辨别?(4)小结:蚕刚蜕了皮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很结实。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1)谈话引入:把蚕茧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蛹就会蜕变成蚕蛾,破茧而出。1. 观察破茧蚕蛾(1)观看录像:观察“破茧蚕蛾”的录像。了解蚕蛹破茧而出变成蚕蛾的过程。(2)观察并交流:a. 蚕蛾是什么样?它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它是昆虫吗?b. 比较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什么不同。c. 能区分雌蛾和雄蛾吗?它们有什么不同?(3)小结:蚕蛾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是昆虫家族中的一员;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飞翔,此外蚕蛾不吃任何食物;蚕蛾有雌蛾和雄蛾之分,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行动较快。(4)讲述: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5)交流:蚕蛾要产卵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6)任务布置:观察蚕蛾交配,以及观察雌蛾产卵的情景,看一看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第四课 昆虫的一生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知道蚕、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并且经历了“蛹”这个阶段,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蜻蜓等昆虫不经历“蛹”这一阶段,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不完全变态发育。2.科学探究能有效整理并处理养蚕的资料,分析并总结出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四个阶段。能查阅资料,了解蝴蝶和蜜蜂的一生,进而比较蝗虫和蜻蜓的一生,辨别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相同和不同。3.科学态度、STSE有对昆虫的探索欲望,尊重事实,乐意分享自己的发现。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昆虫资料卡、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问: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雌蛾产卵”的任务。现在,大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2)学生汇报(3)小结:一只雌蛾大约可产200-500粒卵,新生的蚕卵,扁扁的,颜色呈淡黄色。(4)讲述:在养蚕活动中,我们积累了很多养蚕的资料,整理这些资料,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今天,先让我们来整理养蚕日记。(二)新课学习1. 整理养蚕日记(1)资料整理:整理我们的养蚕日记。可从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温度对孵化的影响,刚孵化出蚁蚕的日期、样子,蚕怎样吃桑叶、怎样行动,蚕蜕皮的几个日期、样子,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样子,蚕蛹的样子,蚕蛾破茧而出的日期、产卵的日期等方面进行整理。(2)汇报交流:分组汇报,说一说有哪些发现。(3)重点分析:分析我们的养蚕日记,看一看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4)小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期22-28天,蛹期10-12天,成虫期9-12天。(5)课件展示蝴蝶和蜜蜂的一生。(6)交流:说一说蝴蝶、蜜蜂的一生有哪几个阶段?它们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7)小结: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成虫之后,雌雄交配、产卵,生育新的一代。(8)课件展示蝗虫和蜻蜓的一生。(9)交流:说一说蝗虫和蜻蜓的一生有哪几个阶段?它们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10)小结:蝗虫和蜻蜓的一生都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11)思考并交流:蝗虫和蜻蜓的一生与蚕、蝴蝶和蜜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12)总结:蚕、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并且经历了“蛹”这个阶段。像它们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蜻蜓等昆虫不经历“蛹”这一阶段,像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是昆虫一生变态发育的两种类型。(13)任务布置: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并了解它们属于什么发育类型。(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第五课 生生不息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知道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卵生,另一种是胎生。知道有了繁殖,动物才能生生不息。2.科学探究观察了解鱼、鸡、熊猫的一生,能发现动物共同的生命历程,经历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四个阶段。通过比较动物的繁殖方式,能够区分卵生和胎生的不同,进而辨别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3.科学态度、STSE对于探索动物的生命历程及繁衍后代有兴趣,感受生命的生生不息。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动物生命历程及繁殖方式的资料,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昆虫的一生,说一说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蝗虫和蜻蜓呢?(2)学生汇报: 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蝗虫和蜻蜓的一生都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3)讲述:昆虫的一生经历了不同阶段,其他动物的一生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动物的一生。(二)新课学习1. 观察其他动物的一生(1)课件展示教材P23“鱼、鸡、熊猫”的一生的图片。(2)交流:说一说,鱼、鸡、熊猫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小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这是所有动物的一生相同的地方。(4)思考:每一个动物都要从出生走向死亡,但为什么动物没有绝迹?(5)讲述:动物的一生除了捕食和躲避被捕食,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繁衍后代,使自己的种群得以延续。(6)继续探究:课件再次展示“鱼、鸡、熊猫”的一生的图片。比较一下,它们繁衍后代的方式一样吗?为什么?(7)小结:a. 鱼的繁衍是通过产卵的方式;鸡的繁衍是通过鸡蛋孵化的方式;熊猫的繁衍是通过熊猫妈妈怀胎孕育的方式。它们的繁衍方式不一样,有卵生和胎生的区别。b. 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卵生,另一种是胎生。c. 哺乳动物通过怀胎孕育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为胎生。通过产卵的繁殖方式为卵生。(8)讨论: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哪些是卵生?哪些是胎生?两种繁殖方式有什么不同?2. 比较卵生和胎生的不同(1)课件展示教材P24的四幅图片。(2)交流:说一说海龟和马的繁殖方式有什么不同?(3)小结:海龟的繁殖方式是卵生,海龟是卵生动物。马的繁殖方式是胎生,马是胎生动物。(4)全课总结:各种动物寿命有长有短,具体生命过程也不尽相同,但一生都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有了繁殖,动物才得以生生不息。(5)练习:完成活动手册P9 “给动物找妈妈”。并说出其中哪些是卵生的动物?哪些是胎生的动物?(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一课 动物与环境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动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例如空气、水、温度、食物等。知道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例如换毛、迁徙等。知道动物具有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类动物,会有不同的形态结构,例如不同的鸟喙和鸟爪。2.科学探究针对蚯蚓雨后钻出土壤的现象提出问题,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入水后空气是否被挤走、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回想饲养动物的经验,能总结出动物的基本生存需要。以若尔盖草原为例,观察随着季节的变化,黑颈鹤和狼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季节的变化,动物的不同生活方式,从而认识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观察比较不同形态结构的鸟喙和鸟爪,猜想其作用并尝试建立对应关系,能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和验证它们与生活环境的关系。3.科学态度、STSE乐于探索动物与环境的联系,领略动物生存本领的神奇。意识到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蚯蚓、土壤、水、水壶、纸盒;若尔盖草原的季节变化以及黑颈鹤和狼的改变等资料;不同形态结构的鸟喙和鸟爪图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水葫芦浮在水面,骆驼刺扎入土里。植物向光又向水,动物冬眠或迁徙。各种现象找根底,环境与生物啥关系?(2)讲述:本单元我们将进入生物与环境的学习。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动物和环境的关系。(3)提出问题:课件展示教材P26页上方情景图。下雨后,很多蚯蚓从土壤中钻了出来,这是为什么?(4)作出猜想:也许是土壤太湿了(导致空气跑掉,缺氧)。(5)继续思考: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怎样通过实验来研究?(二)新课学习1.探究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1)作出假设: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2)讨论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a. 蚯蚓的数量需要考虑吗?用一条还是多条做实验?b.需要准备什么样的土壤? (3)明确实验材料:需要多条蚯蚓;需要三份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含水过多、潮湿和干燥的土壤。(4)设计实验方案:将实验方案记录在活动手册上。(5)交流汇报:小组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互相交流,优化实验方案。(6)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蚯蚓在湿度不同的土壤中的反应。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7)汇报与交流: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汇报各组实验的结果。含水过多全湿的土壤,缺空气,蚯蚓钻出来了;干燥的土壤,缺水分,蚯蚓也钻出来了;潮湿的土壤,蚯蚓没有钻出来。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8)小结: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 (9)继续探究:回想我们养蚕的经历,蚕卵要在温暖的环境中才能孵化。蚕会从干枯的桑叶上,转移到新鲜桑叶上。另外还有土壤喷水后,蜗牛更愿意钻出来活动。这说明了什么?(10)学生继续汇报与交流。(11)小结:动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例如空气、水、温度、食物等。空气、水、食物等发生变化时,会对动物的生存产生影响。2.布置课后作业大自然中许多地方会经历一年四季,此时环境变化有什么特点?动物们又是怎样应对的?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类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会有不同吗?请搜集相关资料。(三)整理,下课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1.复习提问: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这个事例说明什么?2.检查作业:是否完成了上节课后布置的资料搜集任务。(二)学习新课2. 认识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1)课件展示教材P28上方“若尔盖草原的夏季和冬季”图片。(2)交流:根据图片,说一说草原的夏季和冬季分别是什么样的?动物所处环境(阳光、温度、水、食物等)会发生什么变化?(3)小结:若尔盖草原的夏季天高气爽,能见度很高,绿草茵茵,食物和水分充足。冬季植物凋零,天气寒冷,水结冰,食物缺乏。(4)提问:黑颈鹤和狼是在若尔盖草原上生活的动物,这两种动物在季节变化下,有着怎样的表现?这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5)课件展示教材P28下方两幅图和P29教材上方的两幅图。(6)交流:说一说,从这四幅图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还有补充的吗?(7)小结:面对草原冬季的来临,黑颈鹤向南迁徙到温暖的云南;而狼则留守原地,采取换毛的方式抵御寒冷。这都是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行为,为了在严酷的环境变化中生存下去。(8)过渡:长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会有不同吗?让我们用鸟的案例来研究吧!3.寻找鸟的喙与爪的联系(1)课件展示教材P30上方三幅“鸟喙”图片。(2)观察并交流:观察比较不同的鸟喙,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作用。(3)小结:第一幅图,鸟喙长而直,像镊子,利于它们捕捉小鱼虾之类的食物。第二幅图,鸟喙强壮,并且末端有弯曲的钩,尖锐有力,适宜捕食小动物。第三幅图,鸟喙宽而扁平,适合滤食漂在水面的食物。(4)继续观察并交流:课件展示教材P30下方三幅“鸟爪”图片。观察比较不同的鸟爪,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作用。(5)小结:第一幅图,鸟脚上有蹼,脚掌宽大,适宜在水中游泳,可生活在河流湖泊中。第二幅图,鸟儿的脚细长,适宜在浅水中行走,可生活在湿地滩涂地带。第三幅图,鸟的爪子强壮有力,并且在脚趾的顶端有强有力的钩子,适宜抓取一些小动物,可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区。(6)讨论:a.鸟喙和鸟爪有没有相对应的关系?请找一找上面六幅图中同属一只鸟的喙和爪b.根据查阅的资料,说一说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注意事项

本文(湘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共55页).doc)为本站会员(备课啦)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