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5页).docx

  • 资源ID:49268       资源大小:4.21MB        全文页数:1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100金币 【人民币1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金币 【人民币1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5页).docx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5页)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2、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课堂学生动手实践,得出杠杆的定义。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堂导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将学科与人文结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中国优秀文化著作。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3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教学的重点是杠杆的五要素中力臂画法。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力臂画法,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重点:杠杆的力臂。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三、教学策略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首先通过课题导入体现立德树人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阅读中华优秀作品,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师事先布置课前动手实践利用生活中的工具,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属于杠杆的工具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从而抽象出杠杆概念。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设备、剪树枝剪刀、鱼竿、牙签、大剪刀、钳子、大镊子、羊角锤、起子、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抽水机模型。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左右)四书五经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请同学们思考四书五经指哪四书、五经?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思考器及全句含义。 欣赏短视频大国重器,介绍人与机械的关系,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在继承中创新发展。讨论,交流思想,并踊跃回答,说出自己的看法。创设人文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爱国激情、民族自豪感。引入课题新课教学杠杆的定义(约15 分钟)1、 师生合作演示:用剪树枝剪刀剪断树枝。2、 教师演示:鱼竿钓鱼。3、 组织观看课前录制视频:启子其起瓶盖;羊角锤拔钉子;钳子剪铁丝;核桃夹夹核桃。讨论总结以上活动共同特点。4、 举例杠杆实例。5、 感知人体杠杆。杠杆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做 杠杆师生展示剪树枝观看视频小组合作讨论以上活动的共同特点;例举生活中的杠杆;感知人体杠杆。物理知识源于实际,有服务于实际;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在生活中贯穿物理知识。杠杆五要素(约15 分钟)首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与杠杆五要素相关的内容。利用课件介绍五要素。板书鱼竿。组织练习完成鱼竿力臂画法及人体前臂力臂画法。记忆杠杆五要素,观看课件会画杠杆力臂,练习杠杆力臂画法。对力臂画法总结并发表自己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用物理语言描述能力。自信。结束(约5分钟)阿基米德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拥有自信,以自信的品质面对生活,学习。不但进取。发表感言:自信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11.1杠杆(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2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学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策略:讨论归纳法 实验探究法 媒体选择: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借助投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杠杆平衡的条件。思考:在使用杆秤时,什么时候开始读数?二、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分组实验)(一)提问:如图所示的一个平衡支架,在支点左端第三格处挂有两个钩码,要使支架平衡,支点右端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思考回答提问:你能想出几种方法?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提示:画一画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直觉:杠杆平衡的条件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关。提问:那么杠杆平衡时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二)实验准备学生思考:1.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三)完成实验根据课本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学生思考并讨论:1.如何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实验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什么?在杠杆的左端的不同位置,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杠杆的右端用弹簧测力计在不同的位置拉杠杆,使杠杆处于平衡位置,记下所有示数。填入下表。次数F1/NL1/cmF2/NL2/cm123(四)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根据学生讨论发言板书: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五)深化理解问题思考: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那么他能成功吗?(学生讨论分析)三、杠杆的分类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动力臂变化后,观察动力的大小变化,。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若L1=L2,则F1=F2;若L1L2,则F1F2;若L1L2,则F1F2。得出结论(1)省力杠杆:L1L2,F1F2,费距离例:撬棒、羊角锤、铡刀、钳子、手推车、起子、动滑轮等(2)费力杠杆:L1L2,F1F2,省距离例:钓鱼杆、人的前臂、缝纫机踏板、筷子、镊子、船桨、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F1=F2,不省也不费距离。例:天平等来四、课堂练习1一根杠杆,动力臂和阻力臂之比为32,要使杠杆平衡,则动力与阻力之比为_________。2.某杠杆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5倍,若动力为10N,要使杠杆平衡,则阻力为___ ___。3铡刀铡草时,动力臂长60cm,阻力臂长15cm,动力为20N,草对铡刀的阻力为多大?4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_____________:属于费力杠杆的有____________,属于等臂杠杆的有___________A.筷子 B铡刀 C定滑轮 D理发剪刀 E汽车方向盘 F天平 G.扳手 H钓鱼杆 I老虎钳 J缝纫机脚踏板五、课堂总结1.杠杆平衡条件.2.杠杆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六、教学反思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从生活实际入手,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对知识点的复习,使学生养成自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技巧。在授完这节课后,认为本节课有不少成功之处和值得吸取之处,为了今后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现对本节课的上课情况反思如下:1、能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直观教学和知识再现。例如:在引入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先在屏幕上出现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杠杆(杆称),使学生看了就能够从生活实际了解杠杆如何才能平衡;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通过多媒体再现了实验的装置和探究的过程。通过直观教学能使学生很容易就接受所学的知识,并能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也就克服了过去的纯概念式教学的不足。2、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讨论、学生集体回答和学生单独回答为主贯穿整个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够大胆的让学生回答:例如在点评学生的随堂练习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环节,只让学生在座位上回答问题,应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点评效果会更好。在杠杆平衡条件的拓展延伸中,所选择的问题不是最好。11.2 滑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科网Z科1.初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两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2.明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变形杠杆。来源:学_科_网3.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组成滑轮组,达到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目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2.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m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2.通过本节的学习,初步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及它们的实质教学难点:1.动滑轮的瞬时支点的确定方法。根据设计要求,连接滑轮组的绕绳方法。教学流程:新课引入(复习引入)1、杠杆的平衡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杠杆分为那几类?各类杠杆的特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新知:1。开放性活动,讨论“如何把木料运上楼”?、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滑轮?你知道它们起到什么作用吗?新课教学: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一、初步认识滑轮1提出问题:如何把木料运到楼上?做一做:选择合适的器材做一个模型,试一试能否实现自己的设想。2介绍滑轮的结构:主要部分是能绕轴转动的轮子。观察使用时的情景:a.使用时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这种滑轮称为定滑轮;b.使用时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这种滑轮称为动滑轮。3.请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滑轮的实例,并指出分别是哪一种滑轮。4.说明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二、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旗杆顶端的滑轮、塔吊提起重物时下端的动滑轮、电梯上的滑轮等。图甲图乙1按图甲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123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三、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1按图乙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123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补充实验: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发现,当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时,拉力的示数会变大。四、滑轮组1定义: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2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重物和动滑轮的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五、简单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组装口诀:单从动,双从定,从里向外绕。例:按照要求组装下列滑轮组。(动滑轮自重不计)用G/2的力提起重物;用G/3的力提起重物。拓展延伸:1工厂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车间,某工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型钢管的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 )2. 如图所示,用滑轮按甲、乙、丙三种方式拉同一重物在相同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分别为F1、F2、F3,比较它们的大小,其中正确的是 ( )AF1=F2=F3 BF1F2F3CF1F3F2 DF3F1F2当堂总结:1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找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2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不变。3得出结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4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强调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一定要竖直向上,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比较其的大小关系。(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5请学生进一步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会变大(动力臂变小)。6得出结论:动滑轮实质是一种能省力的杠杆。7.滑轮组即能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板书设计:11.2滑轮1.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2. 动滑轮实质是一种能省力的杠杆。3. 滑轮组即能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作业:教学反思: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第三节 功教学目标: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2、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3、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功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正确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器材:斜面、小车、砝码、木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复习,知识准备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3、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 4、重力的方向如何?二、引入新课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三、新课教学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1)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1)功的计算式:W=FS(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四、例题例1.下列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A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B举着杠铃原地不动C用力搬石头但没有搬动D推着小车前进精析:判断一个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例2一列火车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整列火车受的阻力是9104N,问这列火车行驶1min火车做了多少功?精析:解此题时,首先注意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火车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则F=f,另外距离可以利用S=vt来求,最后可用公式W=Fs求出火车在这段距离中所做的功。全解:由V=S/t得,S=Vt=20m/s60s=1200m根据:W=FS得W=FS=fs=9104N1200m=1.08108J点评:本题不仅训练了功的计算,而且训练了由物体的运动状态来确定物体受力情况的思维过程。五、练习。六、小结及作业。四、功率教学目标(1)、知道功率的概念和功率 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用P=W/ t进行解题。(3)、正确理解公式P=Fv的意义,知道什么是瞬时功率,并能用其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重点1理解功率的概念。2知道功率的种类及其计算。教学难点1功率的表达式P=Fv的物理意义和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提问: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师:1、提问: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2、创设情景问题交流:(1)一台甲起重机在1 min内把1吨的货物匀速提升了10m,另一台乙起重机在30 S内把1吨的货物匀速提升了10m.。两台起重机哪台做的功多? 两台起重机哪台做的功快?思考: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做功快慢的?(2)一台甲起重机在30 S内把1吨的货物匀速提升了10m,另一台乙起重机在30 S内把1吨的货物匀速提升了5m.。两台起重机哪台做的功多? 两台起重机哪台做的功快?思考: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做功快慢的?学生:做功快慢的比较有两种方式:(1) 比较完成相同的功所用的时间(2) 比较在相同的时间内所做的功说明: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能有问题或不完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方法,体会比值法定义功率概念。(二)进行新课一、功率1定义: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功率。 (板书)2定义式:P=W/ t (板书)上式是功率的定义式,也是功率的量度式,P与W、t间无比例关系,做功的快慢由做功的物体本身决定。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板书)4单位:(板书)教师请一位同学正确地说出定义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单位。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单位:千瓦(kw)或焦耳/秒(J/s)(板书)W功单位:焦耳(J)做功所用时间单位:秒(s)换算关系:kw = 1000 ww=J/s(板书)说明:用已知物理量的比值定义新的物理量,是建立物理概念常用的方法。使用该方法能够进一步揭示和表述被探究对象的某些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像我们已经研究过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定义的。根据这一公式求出的是平均功率,同时这个公式变形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求功的方法:W=Pt。特别提示:功率的定义式P=W/ t,适用于任何情况下功率的计算。此功率表达式用于求某个过程中的平均功率,但如果取时间t足够小,也可以表示瞬时功率,这与瞬时速度的定义式是一样的。5. 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它的正负的意义与功德正负的意义相同。(板书)6. 一些常见机械做功功率(1)汽车发动机5104 W15104 W (2)摩托车约2103 W(3)喷气客机约2108 W (4)人心脏跳动的功率1.5W左右(5)火箭的发动机约11013 W (6)万吨巨轮106W以上(7)蓝鲸游动的功率可达350kW (8)人的平均功率约1102 W(9)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000W机车起动过程中,发动机的功率指牵引力的功率而不是合外力或阻力的功率。7.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力、位移、时间都与功率相联系,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式。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推导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式。点评: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公式P=Fv,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匀速运动时常用)8、教师:汽车以额定功率在平直公路行驶时,若前方遇到了一段较陡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要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为什么? 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有:(1)加大油门,汽车可顺利行驶到达坡顶。(2)汽车要换档,才能顺利行驶到达坡顶。师生共同分析:(1) 根据P=Fv知,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因遇上坡路段,汽车所需的牵引力增大了,若要保持行驶速度不变,这是不可能的;加大油门,只会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功率),发动机将因超负荷而过热损坏。(2) 这是一种正确的操作方式,当司机将发动机的速度档位调低后,速度减小了,牵引力加大了,只要牵引力足够,汽车便可顺利上坡。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汽车上坡的时候,司机常用换挡的方法来减小速度,为什么?由P=FV得出结论:(a)P一定时,F与V成反比(b)V一定时,F与P成正比(c)F不变时,P与V成正比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功率大的机器做功不一样 B.完成相同的功,用时越少,功率越大C.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D.相同时间内做功越少,功率越小2.质量的物体,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从静止开始运动,运动时间,求:力在内对物体所做的功; 力在内对物体所做功的平均功率课题:机 械 效 率 课型:新授课课标分析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测量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标准起着指向的作用,是我们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设计思路本节课从贴近学生生活和所熟悉的现象入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中获得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含义。然后学生亲自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三大方面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功”和“功的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这一实验的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经验和方法;2、学生对杠杆、滑轮、斜面等机械有一定的认识;3、对功的概念刚刚认识;4、学生可能把机械效率和功率、做功的多少、省力等问题混淆;5、学生对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什么是总功,没办法确定,特别是对有用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是导致机械效率的计算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能结合具体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计算机械效率。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过程,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际方案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评价机械的意识。通过探究活动,进行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重点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 w有/ w总进行相关的计算。教学难点探究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建筑工地上有一堆沙子,要把这堆沙子运到三楼,你有哪些方法?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看哪一组同学想的办法最多?学生分析、思考,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纳入新知。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使知识顺利迁移。新课教学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三种办法,并组织学生讨论:1、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2、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他对什么做的功?3、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并进行比较。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并板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出实例,试着分析其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交流。通过学生讨论、思考、比较、分析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并获得三者之间关系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想想议议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二、机械效率(一)、机械效率的概念、公式在刚才所列的三种运沙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哪种方法最差,为什么?学生分析比较,认识到有用功相同时,额外功越少越好。教师引导即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大越好,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通过多媒体展示简单机械做功时的图片。讨论、分析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概念: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公式:= w有/ w总(二)、机械效率的一些特征组织学生讨论:1、机械效率有单位吗?2、为什么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3、用小数和百分数来表达机械效率,你认为那种表达更好?学生分析解答,小组间大胆猜想,交流。机械效率的三个特征:没有单位总小于1用百分数表示(三)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通过多媒体展示起重机工作时的图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途径有三条:1)减轻机械自重2)减小机械间的摩擦3)允许情况下增加物重(四)例题部分通过多媒体展示例题:起重机把质量0.5吨的重物提高4m。如果额外功是9600J,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起重机在哪些方面消耗了额外功?1)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计算2)展示学生解题过程3)总结、评价三、探究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组织学生讨论寻找实验方案,分析实验过程、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到结论。通过多媒体显示下列问题:提出问题:怎样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包括:1)实验原理:= w有/ w总=Gh / Fs2)实验器材:学生设计实验,选用实验器材3)实验装置图:学生动手组装滑轮组,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要求本次实验匀速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另一种情况匀速向下拉动以后再测量。4)需测物理量:G、h、F、s5)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引导设计实验表格,可改变钩码的质量,多次进行实验。6)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学生展示实验数据,小组派代表填写到黑板上。7)分析和论证,由小组代表分析实验数据,并进行计算。8)评估与交流小组讨论:在三次实验中测得的机械效率一样吗?分析实验数据,看看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引入机械效率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是机械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机械效率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意在让学生练习机械效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有用功和总功的概念。教师强调规范计算题解题格式,正确引导。要求明确具体。意在让学生学习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通过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通过实验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品质。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通过“学到了什么”这一栏目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包括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及提高途径,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等。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布置作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快速发展。板书设计第3节 机 械 效 率一、1、有用功:必须做的功,用w有表示2、额外功: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用w额表示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用w总表示二、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用表示公式:= w有/ w总三、实验探究: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 w有/ w总=Gh / Fs 实验记录表格(由学生画到黑板上)教学反思本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与机械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和功的基本概念以及功的原理,而引入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机械做功与机械效率的问题。初学“机械效率”,往往对这些概念陌生难懂,思维不通、前后矛盾,甚至分析实际问题中把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弄混淆。想要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含义以及计算机械效率,就必须使学生分清楚哪部分功是有用功,哪部分功是额外功,或者哪个力做的功是有用功,哪个力做的功是额外功,哪个力做的功是总功。本节教学设计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所用时间较多。机械做功以及机械效率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应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实例分析揭示问题的本质,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应当注重更多地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机械的使用就是为了代替人力做功,鼓励学生认真了解和认识身边的机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机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计注意体现物理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教与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通过剖析额外功产生的原因,从而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和途径,认识机械效率的高低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机械效率对当今社会能源短缺这种局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突出体现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现象就在身边,物理知识不仅有趣,而且还是很有价值的。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交流与合作精神,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了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究完滑轮组机械效率之后,引入滑轮组省力情况与其机械效率的关系,让学生能辩证的看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另外,通过学生对“你还想知道有关滑轮组的哪些方面的问题”,通过老师的答疑,使学生能把实验结论与理论分析结合起来,更进一步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后面通过发散教学,把机械效率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烧水的效率,用电的效率,以及工作效率,办事效率,甚至学习效率,让学生知道无论什么都有一个效率问题,效率就是时间,效率就是生命,让学生理解提高效率的重要性。所用课程资源多媒体展示台、方座支架、滑轮(两个)、弹簧测力计(5N)、钩码(200g*3)、刻度尺、细线等各25套。创新点机械效率是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三节,也是力学最后一节,是八年级物理知识的重点,也是初中力学重要内容。通过功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本节课是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典例,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课,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探究,学生分组亲自动手组装滑轮,设计探究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表格,分组讨论,分析数据等。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效率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效率的社会,时时、事事都要求高效节能。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也应如此,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第十三章电路初探之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简单电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2、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自然与社会,体验和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二、设计思路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课程。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本实践活动通过真实情境引入课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地设计出病房呼叫、选答器、简易交通信号灯等电路,从而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课程理念,进一步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设计简单电路四、教学资源教师:多媒体课件、单刀双掷开关、楼梯灯模型学生:两人一组,备有电池组一只、小灯泡两盏、开关两个、单刀双掷开关一个、导线若干。五、教学设计1、 探究病房呼叫电路情境:给你一个电源,一只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请设计一个最简

注意事项

本文(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5页).docx)为本站会员(实验中学朱老师)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