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94页).doc

  • 资源ID:49338       资源大小:4.26MB        全文页数:9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100金币 【人民币1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金币 【人民币1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94页).doc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94页)课题物态变化 温度 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计工作原理;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温度计使用方法与读数。难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章首图雾淞。 1. 问:面对这样美丽的风景,你想知道哪些有关它的知识? 2. 指出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属于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关,由此引入新课。 观察、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对大自然千姿百态变化的探究欲望。二、进行新课1. 温度的概念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归纳出高温物体与低温物体 有何不同。列举:归纳:不同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培养归纳能力。1. 温度的单位 让一位同学将他所知道和一个温度值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对其结果进行评估,使学生了解摄氏温度的读法、写法及规定。让学生观察小资料“自然界的一些温度”,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将空白填上。布置课外探究题。举手回答,上台板演,其他同学评估。学生观察、讨论。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而不是“概念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加深学生对摄氏温度的了解,让学生了解生活环境中的常见温度值。1. 温度的测量 提出问题: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可靠吗?让学生做插图4.1-1实验,引入温度计。提出问题:能否自已设计一个温度计?给出实验器材;一个装有红色水的水瓶上面插有一支玻璃管。引导学生先将小瓶由冷水烧杯放入热水烧杯,观察、说明小瓶怎样比较出温度高低的。进一步提出新的设计要求:怎样用小瓶测出温度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介绍量程和分度值。进一步提出新的设计要求:怎样将小瓶改装,使他测量温度更方便,更实用。让学生比较自己设计的温度计与真实温度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实验,并得出结果:凭感觉判断温度不可靠。学生思考学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小瓶能比较出温度高低的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学生评估。讨论结果:刻上刻度就可以。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学生评估,补充直至接近真实温度计,学生比较。让学生能尝试对环境温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激起学生的设计热情。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加深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让学生享受设计成功的喜悦,同时发现自己设计上的不足4、温度计的使用让学生用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讨论要准确测出温度应注意哪些事项。学生实验、讨论,举手发言,演示,其他同学评估、补充。大声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动手能力及归纳分析能能能力。三、拓展用多媒体展示热电偶温度计和红外线温度计。学生观察。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的方法。这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希望同学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关的现象,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五、布置作业1.阅读课本科学世界2.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扩大知识面,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第四章 物态变化一、温度计-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 -原理温度 -单位:摄氏度() 温度计 结构 -测量工具-温度计 -使用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1.学生参与情况的评价2.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3.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评价教学反思1.先讲解,后发温度计让学生认识,否则影响听课效果。2.对摄氏度的规定可以不要讲出来,否则容易喧宾夺主,主次不分。3.教学要强调体温计在实际使用的方法上与其他温度计的区别和注意事项。4.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造精神、实践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增加学生探索的乐趣。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2、设计理念:基于学生特点,本节课从熔化和凝固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指出探究的课题。学生分组探究海波和松香熔化和凝固实验,各组通过汇报实验数据总结交流有关熔化和凝固的知识。学生利用图像分析整理实验数据,通过观察比较熔化凝固的图像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掌握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合作的乐趣。3、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属于物态变化的基础章节之一,而熔化和凝固是物质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其物态变化的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学好本节对学习其他物质的特性有迁移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的具有探究内容的课,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为今后探究性课题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4、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比较好。学生喜欢动手,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但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换的;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 3、通过比较海波与松香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 4、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5、会查物质熔点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感知固体发生熔化都需要吸热;2、通过对海波、松香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处理,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4、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感知探究的过程。情感与评价:1、通过教学活动,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情感;2、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4、通过记录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和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重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教学难点:用图像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区别晶体和非晶态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海波、松香、温度计、搅拌器、火柴、放大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展示熔化和凝固图片引导说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观察理解激情引趣,引出探究的课题进行新课一、观察松香和海波1、引导学生观察松香和海波的外形,找出区别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海波和石蜡,指出区别。海波:有规则的外形石蜡:没有规则的外形了解常见的晶体、非晶体二、分组实验:海波、松香的熔化和凝固规律三、汇报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四、讲解五、几种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六、小结2、实验:探究海波、松香的熔化和凝固规律A: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实验装置,指出“水浴法”加热海波的目的B:投影实验中应观察的现象及注意事项教师巡查各组实验情况,帮助同学解决实验中的困难学生实验后,教师指出:表格中记录的实验数据较为杂乱,如何直观形象的体现实验的成果组织各组汇报实验成果C:说出海波在AB、BC、CD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AB段:固态BC段:固液共存态CD段:液态总结:海波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松香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4、固体物质分类(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 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2)、非晶态: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升高,即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5、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6、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的温度,叫做凝固点。7、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而非晶体同样也没有凝固点。8、师生共同合作,大致描绘物质凝固曲线1、几种常见晶体:明矾、石膏、水晶、食盐、铜矿石等2、几种常见的非晶:玻璃、蜂蜡、沥青、松香、塑料、橡胶等组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实验:探究物质熔化的规律。小组分工合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讨论:可以利用图像描述实验数据,更加形象直观。1、海波熔化曲线2松香熔化曲线学生利用图像整理实验数据小组汇报交流4.熔化规律熔 化 规 律晶体非晶体有固定熔点没有一定的熔点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熔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5、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 继续吸热7、晶体凝固的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观看课件:认识几种常见晶体和几种常见的非晶了解海波、松香熔化时的现象,以便总结物质熔化的规律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体验合作的乐趣,学生在合交流中掌握海波、松香的熔化规律。识记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七、学以致用八、板书设计1、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2、现在某种物质,在25 时开始熔化,但直到75 才熔化完全.请问: 这种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3、同学们请看下面这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包含的物质变化是 和 ,反映一个共性是 。4、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5、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第三节 熔化和凝固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海波在熔化的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2、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3、认识固体熔化曲线。三、熔点和凝固点:1、 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3、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4、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5、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任何物质熔化都要吸收热量,凝固都要放出热量。 教学反思:1、本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学习,交流表达,到探究实验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的自主完成,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所有的内容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之中。2、条理比较清楚,每一个知识点的提出都能非常的自然,学生也比较能接受,将探究活动和知识点的掌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忽视知识点的讲解,即达成了能力目标科学方法的掌握,也达成了知识目标知识点的掌握。3、整堂课侧重于科学方法的掌握,把学生的能力目标放在首位,有效地结合多媒体,较好的发挥多媒体的作用。4、为了解决凝固放热,设计了将海波和松香的凝固实验在空烧杯中完成,最后烧杯变得温暖,学生很自然的了解了凝固放热的特征。5、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曲线图时较困难,应加强指导;6、时间还是显得有些仓促,整节课显的比较匆忙。怎么样的实验才能既节省时间,又能有较好的保证实验效果有待探讨。第3节 汽化和液化一、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一、 教学重点探究水沸腾的实验,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二、 教学难点利用“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三、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四、 课前准备铁架台、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石绵网、纸盖、热水、塑料袋、水糟五、 教学过程实验引入: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你会看到什么变化?2. 从热水中取出塑料袋再放入盛冷水的水槽中, 你又看到什么变化?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液化和汽化现象。讲授新课:一、 汽化以烧开水和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比较这两种汽化方式的不同,引出汽化的两种方式汽化的两种方式1、 蒸发学生讨论生活中见到的蒸发现象,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例: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衣服晾干、。提问:我们刚刚举到晾衣服,那么同学们想想如何让衣服干得快?学生回答总结:(1)增高温度 (2)增大表面积 (3)增大空气流速提问:同学们,夏天的时假街上洒水车要洒水,有什么作用啊?答:水蒸发要吸热小实验验证蒸发吸热:(1) 酒精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现象:擦酒精的皮肤有凉的感觉,吹一口气,感觉更凉。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人的皮肤上吸收热量,使皮肤感到凉;吹气时,酒精蒸发加快,吸收热量更多,皮肤感觉更凉。(2) 取两支温度计,先观察它们的示数。然后在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再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现象: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过的温度计示数下降,温度降低。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示数下降。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从周围吸热,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2、 沸腾过渡提问:在家里经常烧开水,那么同学们你们都是怎来判断开水已经烧开了呀?根据学生情况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今天我们就在现场来烧一杯开水,同学们重点观察一下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和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为了节约时间我们采取两个措施:把水的初始温度提高和给烧杯加一个盖。在实过程中操作、观察、记录等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酒精灯一定要用火柴点,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上。下面各小组同学就开始实验,并完成发给你们的实验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 绘制“温度时间”图象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实验报告单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2) 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象让一个小组学生派代表来讲在实验中看到水沸腾的现象,从图像中看到的规律。教师分析图象引出沸点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学生活动:观察“几种液体的沸点”表,练习查表洒精的沸点是多少?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同学看表头括号里有一个在标准大气压下是什么含义?二、 液化以做沸腾实验时烧杯壁出现的小水珠引出液化热的水蒸气遇到凉的烧杯壁,就变成了液态的水,这就是液化,再比如从冰箱里拿出的可东瓶子,外面会有一层水,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可乐瓶子液化,这也说明液化需要放热。冷却是液化的一种方式。气体夜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压缩气体比如液化石油气。课堂练习:见PPT作业: 课本p 63 1、2、3 练习册板书设计第3节 汽化和夜化一、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1、 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2、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二、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逆过程。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整体设计思路主要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索、讨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本质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仔细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通过对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措施,并结合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开拓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课题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2 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物理现象。教学重点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方法观察法、活动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多媒体播放图片,由图片引入本课内容。新课探究一、自主学习二、形成新知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同学们要仔细观察:碘在加热前、加热时、冷却时的状态变化。实验演示:碘的升华、凝华实验引导学生注意碘的状态变化以及石棉网的作用,酒精灯的使用。分析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展示完后,请学生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学生思考,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固体液体 气体学生欣赏图片自读教材,完成多媒体课件中的相应习题。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注意是否有液体生成,学生思考。学生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温故知新,对问题做出正确的猜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总结: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需要放热。三、生活中的物理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1、 樟脑丸变小了2、 灯泡内壁发黑3、 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4、 冬天,在北方窗玻璃上常出现的冰花5、 冬天雪、霜、树枝上出现“雾凇” 四、知识应用: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介绍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可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做成强制冷剂。干冰的用途例如:1、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飘渺的雾气2、人工降雨。用飞机喷洒干冰,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升华,吸热变成气态二氧化碳,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粒,这是凝华过程,冰粒逐渐变大下落,下落过程中变成水滴,这是熔化过程,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3、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运输中食物降温,防止食物腐烂变质。学生自己总结回答学生试着进行分析,说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再判断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灯泡内壁发黑,是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学生了解干冰学生了解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知识介绍扩大学生知识面,更多了解干冰升华吸热的用途,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五、课堂小结1、 升华 升华现象2、 凝华 凝华现象3、 干冰升华的应用课后思考题:云、雨、雾、雪、霜、冰雹等自然现象是怎么形成的?都有哪些物态变化?让学生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的循环现象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作业课后1、2、3题板书设计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2、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3、干冰升华的应用: (1)人造舞台云雾 (2)人工降雨 (3)冷藏食物教学反思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2、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3、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2、通过引导学生检索资料、调查研究、学习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自然界水三态的循环的学习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及高压锅、电冰箱的物态变化。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高压锅、电冰箱的物态变化。教学过程一、探究指导1、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不是冰的升华现象。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霜是地表面的水蒸气在摄氏零度以下的温度条件下直接凝华为固体。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或叫雪花),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2、地球上水的循环示意图如下:3、水资源与水资源保护(1)淡水资源:地球是一个水球,如下图所示,其中97.2以上是海洋的咸水,人类实际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不到0.03,因此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2)水污染:分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根据污染杂质不同,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3)合理利用水资源,珍惜每一滴水。对宝贵的水资源,我们必须倍加爱护.这样不仅我们自己有水用,而且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有水用。如下图。图1.6-34、家庭中的物态变化(1)高压锅(如下图)。高压锅使食物易熟的原因:因蒸发的水蒸气留在锅内,增大了液面上方的气压,水的沸点高于100,食物的温度在100以上易熟;高压锅的安全装置:一是安全阀.当锅内气压超过规定气压值时,气压顶起安全阀,使锅内气压维持在某一定值;二是易熔片.它是由熔点低的合金材料制成,一旦安全阀失效,锅内温度达到易熔片的熔点时,锅内气体从易熔片处喷出,防止爆炸事故发生;(2)电冰箱(如下图)。电冰箱的工作循环5、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1)液化:运载火箭的燃料常采用液态,它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液化形成.液态有利于储存和储存较多数量的燃料,如图所示;(2)熔化、汽化吸热:卫星返回地面时,与空气相互摩擦,温度升高。整流罩上的烧蚀层会熔化、汽化吸收大量的热,保护了火箭或卫星;(3)利用热管使卫星不同面温度变化均匀。二、巩固练习:【例1】天气预报说北方有一股弱冷空气南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将会有一场小雨.气象台这样说的理由是( )A、徘徊在本地的暖湿气流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空气迅速液化,形成降雨B、冷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遇到徘徊在本地的暖湿气流,迅速液化,形成降雨C、冷空气把北方的降雨云团吹到了南方D、珠江三角洲本来就是要下雨的,与冷空气的到来无关【例2】空调和电冰箱已走进我们的家庭,请问:(1)空调与电冰箱降温的原理一样吗?(2)安装空调时,为什么将空调安装在窗户的上方?【例3】我国“神舟”五号返回舱的表面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物质,它可以在返回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烧蚀层”能起这种作用,除了隔热性能外还由于( )A、它的硬度大,不易烧坏B、它的表面非常光滑,能减少与空气的摩擦C、它在熔化和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D、它能把热辐射到宇宙空间三、小结: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和人类对水资源的依赖。2、高压锅利用了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四、作业布置:同步作业五、教学反思:本节内容要求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这一点也是组织好实践活动课的关键。为了让本节课更加充实,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找到相关内容,注入到本节课。这节课本来是比较难上的,在精心组织下,我认为时比较成功的。另外,我又安排学生进行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调查研究,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弥补这一节课在做的方面的不足之处。课 题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课 型新授课课 时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基本尺度,掌握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之间换算关系,并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形成具体概念;知道体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的换算关系 (2)知道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会恰当选择和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测量规则物体的方法,会正确使用量筒(杯)测量液体体积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3)初步了解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不同,知道减小误差的有效方法(4)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或物品大致估测物体长度和体积过程与方法: (1)体验和感悟我们在日常生活、科学技术中经常要知道物体的尺度,要知道物体尺度必须进行测量,测量是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2)体验刻度尺使用时的放法、视线的看法、读数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量筒(杯)的读数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过程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2)渗透物理教学应“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关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关系教学重点对物质世界的尺度大致的了解 学会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建立初步的误差概念教学难点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形成感性认识 学习测量的一般方法教法多媒体、示范学法阅读自学、交流讨论、实验仪器设备课件、钢直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皮卷尺、钢卷尺板书设计第一节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一、 物质的几何尺度二、 长度的测量(L)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 3单位换算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三、 误差与错误1、 误差的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2、 产生误差的原因3、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教学程序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矫正反馈了解物质的几何有大小不同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形成较为具体的观念纳米的认识教师演示测量中的错误之处,意在强调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新课引入:你知道学校的大门有多高?太阳离我们有多远?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有多高?中国的长江有多长?你看到最小的物体有多小?一、 物质的几何尺度引导1、1. 结合“原子直径为10-9m,讲解指数运算和数量级2. 光年表示时间还是长度引导2、1. 观察长度的蛇行图,表现不同物质的尺度是不同的2. 人的尺度是多少3. 是不是物质世界的最大尺度是1027m,最小的尺度是10-15m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二、 长度的测量上面提到的那些数字都是长度,长度的符号用L1、 长度的单位(1) 国际单位:米(m)(2)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 纳米(nm)(3) 单位换算: 1 km=103m 1 dm=10-1 m1 cm=10-2 m1 mm=10-3 m1m=10-6m1 nm=10-9 m2、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展示:直迟、钢直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问:(1)开运动会时,测掷铅球的距离用什么尺(2)测书本的宽,该选什么尺(3)测量头发丝的直径选什么尺说明:要准确测量长度,应该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演示:教师演示几种学生测量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情况,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小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1)放正靠近: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整刻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紧靠被测物体,不要歪斜(2)视线正队:读数时视线正对被测物体末端所队的刻度线(3)注意估读:读数时读出准确值和一位估计值(4)带好单位:记录数值必须注明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随身携带刻度尺,当遇到急需要测量而且精确程度又不高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记住了属于自己的一些长度,对常见的物品有个大致的印象,在实际生活中就会很方便。阅读:P25第二段3、 图2-14、 图2-25、 图2-36、 图2-4阅读:科学窗中“米的规定”测量:手掌的宽度指甲盖的宽度练习:20.5 km=( )m0.07 mm=( )m举例:你见过哪些测量长度的工具?阅读: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测测看:物理课本的宽度?水平地伸展双臂?教学程序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矫正反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错误和误差,教师指导得出结论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具体方法对于量筒的正确读数,应加强训练3、误差与错误设问:为什么同学们测同一个物体的结果不完全一样呢?(1) 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总会有些差异,这种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误差总存在(2) 产生误差原因:测量工具不够准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人对长度的估计不可能和实际值完全一样()减小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可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错误与误差的不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不可以避免三、 体积的测量、 体积的单位() 国际单位:米3 (m3)() 常用单位:升(L) 毫升(mL)() 单位换算:1L=1dm31mL=1cm31L=1000 cm3、 体积的测量() 测量规则固体的体积() 测量液体的体积 测量工具:量筒和量杯 正确使用方法:量筒要放在水平桌面上

注意事项

本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94页).doc)为本站会员(实验中学朱老师)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