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70页).docx

  • 资源ID:49369       资源大小:6.76MB        全文页数:17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100金币 【人民币1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金币 【人民币1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70页).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谁共170页)透镜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为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第六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认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章可以说是“光的折射”知识的延续,学生通过前一章已经认识到光从空气进入三棱镜以及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射出时各发生一次折射,而本章透镜可以看成是两个三棱镜的组合。这节主要从透镜的外形和透镜对光的作用两方面来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使学生学习观察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意识到把握事情本质的重要性,应用折射光路可逆获取平行光,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同时本节透镜对光的作用为重点,也为理解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借助实验、课件、作图等帮助学生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是相对于入射光而言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指把入射光会聚了,其折射光比入射光更靠拢主光轴,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指把入射光发散了,其折射光比入射光更远离主光轴。无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光经过其后都向较厚的一侧偏折了。【整体设计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1.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明确目标、有的放矢),通过阅读课本、 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从物理走向生活。2.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过程,在注重物理探究的基础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3.落实新的评价机制,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激发学生思维。保持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目标及重难点】课题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 第一节:透镜 课时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两种透镜;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2.探究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重点)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简图,以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会区别两种透镜。2.会联系折射知识及生活现象猜想透镜对光的作用,并用实验来验证猜想,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意识。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难点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类比法、边学边练教具凸透镜和凹透镜若干、激光器组成的平行光、手电筒若干、演示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多媒体。【教学流程】 环节引导问题及教师活动预设学生针对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学流程1导入明标1教师课件展示问题:北极探险的工作人员如果丢失了火种,如何用冰来取火的?教师在学生猜想后播放视频,依据学生回答点拨引入课题(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来揭开用冰取火的奥妙)。2.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集体朗读)教师解读目标1.猜想方法2.朗读并明确目标从生活走入物理,激发兴趣明确目标、有的放矢2.认识两种透镜一、探究活动一:1.桌上有一些透镜,请同学们先“看” 后“摸”,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2.教师依据学生展示板书透镜的分类: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二、设问探知一: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六章第一节“凸透镜和凹透镜”相关内容,用笔在课本上画出主光轴、光心、薄透镜相关概念,并记住概念。完成学案中“设问探知一”: (要求:1.先用1分钟独立完成哦,相信你是最棒的! 2.再同桌交流1分钟。) 教师督查2.展示点拨:依督查情况叫自学有问题的学生展示,暴露问题,依学生展示情况借助课件动画点拨,帮助学生解难释疑。(考察对薄透镜、主光轴、光心概念的理解记忆以及特殊光线1:穿心箭、向不变。)教师同时示范画图并板书【过渡】提问:大家有没有玩过用放大镜会聚太阳光点火?(教师也可借助手电筒、放大镜演示让学生观察)1.学生 先“看” 后“摸”,重点观察并体会透镜边缘和中心的厚度。 并展示。2.学生依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学案中“设问探知一”。3.回答教师检测问题。解难释疑。4.学生回答1.让学生与物体充分接触,获得情感体验2.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互助学习。以达到生生互动3.多媒体动画辅助帮助学生解难释疑3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一、探究活动二:1.提出问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会怎样传播呢?2.引导学生猜想:教师对小组回答给予鼓励评价-猜想是否正确?强调物理作为一门科学要用实验说话。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1)学生探究活动:请同学们站立,打开手电筒观察桌面上光斑的大小,并分别让光通过凸透镜、凹透镜后再观察桌面上光斑的大小。思考:光斑大小的变化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对光有什么作用?通过凸透镜光斑变 ,说明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通过凹透镜光斑变 ,说明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依据学生展示教师再用激光演示。(2)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探究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分别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后,其折射光的走向:是靠近主光轴还是远离主光轴?靠近说明该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远离说明该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4.师生互动总结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教师板书1.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猜想。2小组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透镜对光的作用。并完成学案探究活动(1)中问题,然后展示。3.观看教师演示实验,完成学案探究活动(2)中问题。并展示4.展示总结培养学生会联系生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实验引导总结现象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和物理科学素养环节引导问题及教师活动预设学生针对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学流程4 .导学焦点和焦距5. 分析总结、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6.学以致用1.教师课件模拟展示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凹透镜后的走向。并向学生介绍焦点和焦距。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的走向。(总结特殊光线2:平行来,过焦去)并板书、示范画图、尤其是凹透镜的作图、强调虚实画法。2.请同学阅读课本“焦点和焦距”相关内容,完成学案“设问探知二”中问题:(1)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 主光轴 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 焦点 ,用字母 F 表示;凸透镜有__两__个焦点,是 实焦点 (填“虚焦点”或“实焦点”)。与凹透镜主轴平行的入射光经过凹透镜后将变成发散光线。将这些发散光线反向延长也会交于主轴上的F点,由于这一交点F不是光线实际会聚的点,因此叫做凹透镜的 虚焦 点。(填“实焦点”或“虚焦点”)凹透镜也有 两 个焦点。 (2)焦距:焦点与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用 f 表示。(3)特殊光线2 :平行来,过 焦 去。3.拓展延伸:如图所示情况。请同学们依据折射光路可逆用红笔标出光路看会得到什么?(教师督查,引导;提问学生探究情况) 引导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作图探讨,并完成学案拓展延伸中的问题:A.通过凸透镜的光 (“一定”或“不一定”)会聚于一点。入射光通过它之后向主光轴 (“靠近”或“远离”) 了,其折射光束一定比入射光束 (“宽”或“窄”)。 B通过凹透镜的光 (“一定”或“不一定”)是发散光束。入射光通过它之后 (“靠近”或“远离”)主光轴了,其折射光束一定比入射光束 (“宽”或“窄”)。 C特殊光线3:过焦来, 平行 去。 4学生展示、教师课件动画点拨、启发引导总结,重点强调加深理解。(1)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相对于入射光束而言的。 会聚作用是指把入射光会聚了,相对于入射光束折射光更靠近主光轴了。(2)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相对于入射光束而言的。 发散作用是指把入射光发散了,相对于入射光束折射光更远离主光轴了。 (无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光经过其后都向较厚的一侧偏折了。)5.应用:从物理走向生活。让学生解释开课时用冰取火的疑问。课件展示古人用冰透镜取火。现在旅游时能否在森林乱扔矿泉水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要落实习主席提出的“青山绿水梦”。学以致用。1.听教师介绍焦点、焦距,并认识第二条特殊光线。2.学生阅读课本92页,结合看课件,了解焦点、焦距概念。完成学案设问探知二,并展示。3.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问题;通过作图发现问题。并完成学案“拓展延伸”中的问题。4. 听教师精讲点拨。通过总结加深两种透镜对光作用的理解。5.思考生活中透镜的简单应用。有环保意识。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生活的环境。体会物理的有用性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结能力。2.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逆向思维、思辨、总结能力。以达到对重难点的突破3.培养学生会从现象中找规律,贯穿物理学习方法:勤观察、勤思考4.从物理走向生活、体现物理的有用性。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以致用。课堂小结教师启发、学生展示 学生思考小结总结提升训练拓展此部分依据课堂时间、学情而定,可灵活处理。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训练,也可在最后统一训练。学生依据教师要求、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层训练)定时完成学案相关练习,并展示。巩固强化知识的灵活应用【课后作业】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完成相关作业。 1必做题:完善学案,完成课后习题。注意总结:A.通过第1题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凸透镜越厚,焦距越 ,折光能力越 ; B.通过第2题,你得到什么结论:把光源放在凸透镜的 可以获取平行光。 C.通过第3、4题你得到了什么经验: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都是相对于 光而言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更向主光轴 了;光通过凹透镜后更 主光轴了。2.选作:完成下图的光路图:【板书】 6.1 透镜一、透镜的种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从形状分)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三、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在主光轴上相交的点。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四、三条特殊光线:1.穿心箭,向不变;2.平行来,过焦去;3.过焦来,平行去。【教后记】设计反思:本节课设计能够紧扣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学习-文本学习-探究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学习。也符合课标要求。在设计中把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分析学习放在首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如:感知时爱护光学实验原件,能实验探究验证猜想,能从生活走向物理发现问题、再从物理走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分散难点、类比教学、平行对比、前后对比、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突破难点。教后记:课堂上学生能够人人有事干,充实学习,快乐学习: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在文本中寻找答案、在同学处寻找答案,课堂紧张有序,基本按计划完成任务。对于学生评价部分,由于学生主动性以及诚信还有待提高,故而评价方式还有待改善。6-2 学生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教学课题学生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用具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多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虚像和实像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诊测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自主导学探究实验实验结论拓展实验巩固检测展示王亚萍太空授课片段水透镜成的什么样的像?展示不同的水珠所成的像,思考像可能与什么有关?提出自学要求。1.阅读教材,试着总结出下列名词的定义:物距、像距、实像、虚像。2.找出实像与虚像有什么不同。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探究凸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4.找出本次实验中蜡烛的关键位置。出示实验计划,针对关键点进行强调:位置摆放、实验方法、像可能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其数学规律,总结成物距u正倒大小虚实像距v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u=2f倒立等大实像v=2ffu2f倒立放大实像v2fu=f不 成 像uf正立缩小虚像vu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补全光路图试一试:贴近观察书上的文字,观察屏幕上的文字,比较有什么不同。看近处物体,成空白像;看远处物体,成空白像。学生按照提示,自学教材。学生实验画出像的位置填写表格凸透镜的焦距 f =______cm物距u /cm像的性质像距v /cm正倒大小虚实1. 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分别改变蜡烛、透镜、光屏的高度,观察像有何变化。2. 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用书本遮挡住透镜的一部分,观察光屏上像的大小、形状、亮度有何变化。3. 当凸透镜成清晰实像时,在透镜前再摆放一个凹透镜,像的位置会如何变化。完成习题课后反思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由于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本节课容量较大,其中拓展实验是一个亮点。但对于实验结论,我强调的不够。另外,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预习不够深入,有些流于形式。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第二节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的基础。 学生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时间很短,在知识方面,学生虽然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但对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在能力方面,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初二学生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在此之前有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经历,知道探究的一般过程。但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实验探究涉及的物理概念、名词多,如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特别是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加强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帮助学生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指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帮学生细化实验步骤,使全体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探究全过程,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总结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记住实像和虚像的定义。2. 会正确使用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等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实验现象,初步获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中用观察、比较、列表等方法总结归纳科学规律。3.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熟记凸透镜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和放大虚像的条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清楚调节像大小的方法。会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到凸透镜成像规律。四、教学过程1.教学引入学生用自己桌上的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和周围的物体,然后教师引导大家一起做实验,将凸透镜紧靠书上的字,适当增加凸透镜与字之间的距离,并调节眼睛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仔细观察,看到的像有没有变化?谈自己看到的现象,讨论并交流观察到现象,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恰当导入新课。2.“知识点”教学为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我们还需要学习几个知识点:物距(u):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透镜的距离。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也可用眼睛观察到)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但可以用眼睛观察到。3、介绍实验器材4、利用图片讲解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让学生明确物体在光具座上的范围以及像的范围。5、点明探究的问题;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和像距的关系6、讨论探究方案在光具座上移动蜡烛,然后移动光屏寻找清晰的像所在的位置,测出物距和像距,记录像的特征。将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与同学讨论,总结出大家认同的规律。7、讲解实验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组装实验装置,将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将蜡烛移近凸透镜,改变物距u,仍使u2f,仿照步骤 再做2次实验,分别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将蜡烛移近凸透镜,改变物距u,使f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将蜡烛移近凸透镜,改变物距u,使fu2f,仿照步骤 再做2次实验,分别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将蜡烛移近凸透镜,改变物距u,使u=f,看能否成像;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成虚像,应从光屏这侧向透镜里观察蜡烛的像,观察虚像的大小和正倒。8、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督促他们及时记下各种数据,给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的帮助与提示。焦距f/cm物距u/cm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距v/cm像的性质实虚大小正倒9、分析与讨论同学们针对记录的各种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间互相交流;每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班级交流;教师小结成像规律。分析论证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交流,明确结论。(1)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2)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10、知识配对游戏11、快速抢答1.当物距 于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当物距 于焦距时,成正立的虚像,并且虚像是 的。2.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在______________之间,得到_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等于2倍焦距,得到_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物距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时,像距_____________焦距,得到_______、________的实像。3.当生成虚像时,像与物的左右 ,上下________,当生成实像时,像与物的左右 ,上下 。12、规律再现,总结提高凸透镜成像变化规律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且正立,实像异侧且倒立。物体移向凸透镜,实像变远且变大,虚像变近且变小。13、能力提升1.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以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果将一物体放在距凸透镜30cm的主光轴上,则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2.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变大,像距变小。 B、像变大 ,像距变大。C、像变小,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14、巅峰突破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当物距是20cm时,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测得像距是13cm,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A、f20cm B.13cmf20cm C.10cmf13cm D.6.5cmf10cm教师总结本节的情况并板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五、板书设计二、探究凸透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 fv2f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fu2f v2f 倒立放大的实像u=f 不成像u f 正立放大的虚像科目物理课题生活中的透镜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2)通过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室验,训练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質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2)通过光的折射的知识在实际光学器材中的应用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态度重点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各自应用原理难点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各自应用原理学法指导先学后教学情分析教学资源多媒体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 板书课题 复习引入二揭示目标多媒体呈现本课教学目标,生齐读。三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本P2的内容,解答以下问题四先学1.照相机前面有一个镜头,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形成一个 的实像。2.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 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镜头形成一个 的像。3.放大镜是 ,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上方,适当调整 ,就能看清物体的细微之处。4.显微镜的原理: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的__________,能成一个 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能成一个 像,经过两次放大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的像。5. 望远镜的原理:物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个 的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的像。6.视角越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越 ,人对物体看的越清晰。物体的大小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决定视角的大小。物体越 ,离眼越 ,视角越大。五合作探究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特征:镜头的作用像与物体比较像距与物距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六当堂训练1.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即镜头前后伸缩)来使胶片上的像清晰。照完全身像照半身像时,像与像距都增大,镜头要向伸。2.投影仪要增大银幕上的像,像距要增大,银幕固定时投影仪要向移;物距要减小,镜头要向调,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只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像成在银幕上,不改变像的大小。3.放大镜在观察物体时,要使像变大,要放大镜与观察对象间的距离。4.实像与虚像,实像一定是的,虚像一定是的;实像用光屏承接,虚像用光屏承接。5.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放大,它们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所成的像是( )A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C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6.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实像B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C所有望远镜的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D以上说法都不对课堂小结幻灯机和投影仪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作业设置课后作业配套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通过了解晶状体的调节过程,知道人眼观察近处和远处物体都能看清楚的原因。通过分析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物理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按照实验方法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和交流等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渗透STS教育。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保护眼睛的意识,能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物理,让物理知识走向生活,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四、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请校医做视力调查报告。1介绍眼球的构造。比较照相机和眼睛成像原理:眼睛相当于照相机,巨大的物体都能看到,说明成的缩小的实像,而实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只能是倒立,即眼睛成像性质为:倒立缩小实像。晶状体、角膜相当于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胶片(或光屏)。2探究活动1:正常眼成像情况教师演示实验:点燃一支蜡烛当物体,经过一个度数较低的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再将蜡烛靠近凸透镜,让学生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在同一位置换一块度数较高的凸透镜,让学生观察光屏成像的清晰程度。诱导学生得出:凸透镜与眼睛晶状体相比,可以通过换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来改变成像的清晰程度。问题:人眼能不能换晶状体来改变成像的清晰程度?眼睛看近处物体和远处物体晶状体变化和成像情况。学生得出: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使物体的清晰像成在视网膜上。眼睛观察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使物体的清晰像成在视网膜上。探究活动2:近视眼生理原因和矫正方法模拟正常眼睛看物体。模拟近视眼看物体。远视眼成因及矫正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成像于视网膜后。探究活动3:远视眼成因和矫正方法模拟正常眼睛看物体。模拟近视眼看物体。学生得出: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成像于视网膜后。比较远视眼与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像的位置矫正方法近视眼太厚太强在视网膜前凹透镜远视眼太薄太弱在视网膜后凸透镜探究活动4:保护眼睛让学生模拟下列图片中的情况,分别表演给其他同学观看。让学生指出造成近视的原因。诱导学生总结爱护眼睛的方法。五.课堂小测1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B近视眼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C来自远处物体某点的光还未会聚已到达近视 眼的视网膜.D近视眼的矫正方法是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2关于远视眼及其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远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B远视眼成因是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C来自近处物体某点的光还未会聚已到达远视眼的视网膜D远视眼的矫正方法是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3龙龙爷爷的眼睛是老花眼,爸爸是近视眼。两人的眼镜都放在书桌的报纸上,如图所示。现在爷爷要看一份说明书,龙龙应该把报纸上________侧的眼镜拿给爷爷。(填:“左”或“右”)4在探究近视眼视力矫正问题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眼睛,烧瓶中的着色液体相于玻璃体,烧瓶左侧紧靠瓶壁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右侧内壁相当于视网膜。下面的四幅图是一些同学描绘近视眼矫正的方法和光路,其中能达到近视眼矫正目的的是 ( )A六.作业:1.同步训练p892.阅读教材“眼镜的度数”等材料,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课堂小测1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B近视眼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C来自远处物体某点的光还未会聚已到达近视 眼的视网膜.D近视眼的矫正方法是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2关于远视眼及其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远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B远视眼成因是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C来自近处物体某点的光还未会聚已到达远视眼的视网膜D远视眼的矫正方法是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3龙龙爷爷的眼睛是老花眼,爸爸是近视眼。两人的眼镜都放在书桌的报纸上,如图所示。现在爷爷要看一份说明书,龙龙应该把报纸上( )侧的眼镜拿给爷爷。(填:“左”或“右”)4在探究近视眼视力矫正问题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眼睛,烧瓶中的着色液体相于玻璃体,烧瓶左侧紧靠瓶壁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右侧内壁相当于视网膜。下面的四幅图是一些同学描绘近视眼矫正的方法和光路,其中能达到近视眼矫正目的的是 ( )A第七章第一节力说课材料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都离不开力在物理学中,力是指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两个物体是否有相互作用,要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考虑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个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另一个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只要有一个效果出现,就表明两个物体间存在着力的作用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本章内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时难度比前面内容大些,这是因为:1.本节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2。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多,但理解吃力;3。解释有关现象、解答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2

注意事项

本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70页).docx)为本站会员(实验中学朱老师)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